就业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身为大学生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其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茁壮发展和顺利前进,也承载了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期望。今年《工作报告》强调了强化青年就业措施,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的重要性。
据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在备受关注的“春招”季节,他们的求职情况、工作质量和职业发展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议题。那么,当前大学生就业呈现了哪些新趋势?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还需哪些难题,又该如何开拓新的途径、强化必要的举措呢?
近期,在大学校园里,“职业规划”一词频频被提及。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们的参与热情高涨。不久后,全国总决赛将拉开帷幕。这无疑彰显了社会对于增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其及早做好就业准备的共识。
那么,职业规划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要避免哪些认知误区呢?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探讨。
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范牧为例,他虽然毕业于一所“双一流”高校,但因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导致职场之路颇为不顺。这提醒我们,通过职业规划,大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设定明确的职业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仍存在误区。于坤副总结了三个主要的误区:一是将职业规划与个人成功学划等号;二是个人规划与社会需求脱节;三是过度规划导致缺乏可操作性和韧性。他强调,职业规划应体现动态适应性,过度规划反而可能不利于适应社会变化。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做好职业规划呢?陈伟杰老师建议,学校应设立专门课程,提供个性化职业咨询服务,与企业开展合作实习等,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综合素养。、高校、就业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应协同合作,搭建大学生职业发展社会支持体系。
实际上,一些高校已经在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大学通过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指导和优质的就业服务。该平台通过数智化技术赋能,形成了涵盖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支持。
家长也应为孩子的职业规划提供帮助。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活动进行自我探索,利用自身的职业经验和资源为孩子提供职业信息和建议。
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职业发展力,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