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一位名叫刘兴的炸鸡小吃店老板,自2018年起在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上积极拓展业务。起初,他的店铺以美团为主要运营重心,这源于其相较于饿了么更高的曝光率。
自从他入驻美团两年以来,其店铺的佣金比例一直稳定在21%。但年初时,平台通知将订单佣金上调至26%,他随即与站长沟通,经过一番交涉,最终将比例改回了原状。
除了佣金外,商家还需支付平台配送费和包装费。有商家反映,美团实际收取的费用已接近订单金额的30%。刘兴向《21CBR》记者展示的后台订单数据显示,顾客购买标价20元的商品,实际支付总额包括2元的配送费和1.5元的商家配送费、1元的包装费,再扣除平台服务费后,商家实际收入所剩无几。
刘兴坦言,尽管配送费和包装费由美团设定,商家无权议价,但有时美团会突然提高配送费,令商家和顾客都感到困惑。例如,某段时间内,他们的配送费一度涨至每单4.5元。
在刘兴的店铺中,美团的收入占比约为15%。他向记者详细计算了利润差异:堂食销售每份20元的食物,除去人工成本后,商家可赚取6-7元;而外卖销售同样食物,利润仅1-2元。再加上房租和水电费用,一旦遇到新顾客优惠或配送费上涨的情况,商家甚至可能倒贴钱。
初期,堂食业务受到严重冲击,而外卖渠道则成为餐饮业的主要救命稻草。高琪在河北经营麻辣烫店的经历便是一个缩影。面对高昂的佣金比例和未稳定的订单量,她表达了对于费用的疑虑并决定继续观察情况。
虽然刘兴的餐厅在控制后逐渐恢复堂食业务,但相比前,收入仍有所下降。而美团等外卖平台的收入虽然有所上涨,但实际利润却十分薄弱。他表示:“通过美团吸引的顾客毕竟是少数,我们主要靠它做广告。”
广东餐饮协会的声明中指出美团外卖在当地市场份额高达60%-90%,这已触达《反垄断法》规定的市场支配地位。
刘兴观察到在他所在的四川遂宁市内,超过九成的商家都依赖美团。尽管未被要求“二选一”,但多数商家仍希望有外部约束来平衡与美团的关系。他们担忧一旦与平台关系紧张,就可能面临不利的待遇。
相比之下,连锁餐饮品牌通过建立多元线上渠道来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一家连锁茶饮品牌就透露他们在微信小程序、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上都开展了外送业务。这样的策略让他们在期间更加稳妥。
对于许多中小商家而言,在美团等平台面前话语权较弱。期间,外卖成为他们唯一的自救途径。尽管通路重要,但高昂的佣金也让许多商家在期待利润反哺的同时感到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