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这个概念,我们常有所闻,也大约明白它的意义。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往往更习惯于使用“正向思维”,而“逆向思维”则常常被我们忽视。但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正向思维无法奏效,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逆向思维来转换思路,这样或许能帮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简单来说,“逆向思维”也被称为“求异思维”,它与正向思维的常规推导相反,它从“果”追溯到“因”,从一个问题的对立面或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考。
因为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两个面的转换是经常发生的。而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就能让我们从反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运用逆向思维的经典例子。在常规思维下,我们可能会考虑如何让人离开水以脱险,但司马光却逆向思考,让人思考如何让水离开人,从而想出了砸缸的解决办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问题时,如果能够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就可能更省时省力地解决问题。
逆向思维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一个热门的网红景点,游客众多,导致景点设施遭到且难以维护。为了减少游客数量,我们可以采用与常规相反的思路:而不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手段限制游客数量,而是通过一些措施吸引游客不再选择前来。例如提供更多替代的旅游景点或活动,或者通过改善其他景点的设施和服务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对于我们来说,要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并使之成为我们的习惯性思考方式,首先需要了解逆向思维的“使用方法”。
1. 反向型逆向思维法: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反向思考。
2. 转换型逆向思维法:当某一问题的解决手段受阻时,转换为另一种手段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3. 缺点逆向思维法:将事物的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立面来建立思考的头绪。比如关于空间、动作、情感、时间、因果、性质等方面的对立面。当我们想要运用逆向思维时,可以从这些对立面出发,想一想从相反的角度能不能找到答案。
例如,从“吸尘”想到“”,再联想到“”可能会造成的不便或问题,从而激发出“吸尘”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我们需要提高运用逆向思维的“敏感性”。只要这种敏感性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能更自然地在遇到问题时下意识地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
要提高这种敏感性,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着手构建。比如面对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时,除了增加工作时间或减少要做的事情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从“减少工作时间”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我们更聪明地做事、更合理地安排工作事项以及更好地管理时间。
在锻炼逆向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有意识地寻找逻辑支撑点和相关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根据逆向思考的结果找到解决的办法;以及懂得如何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等。
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并持之以恒地锻炼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就能拓宽和启发我们的思路从而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