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偶然翻阅了孙犁先生的《曲终集》(1995年百花版),在“耕堂题跋”中读到了先生关于《题模印砖画》的描述。文中提及的“模”,不仅引起了先生的回忆,也似乎勾起了我心中那段童年的记忆。
周同学儿时也曾与这“模”有过交集,想必众多60后、70后以及像我一样的80后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们,都曾与它有过不解之缘。正如郭德纲与于谦之间的深厚情谊,虽不至于真的用尿来和泥,但泥巴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无疑占据了重要的一隅。回想起来,小时候被称作“泥猴儿”,或许也与这泥巴脱不开干系。
谈及“泥模”,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用胶泥烧制而成的玩具模具,又被称为花模、陶模,大多呈圆形且砖红色。它通常为圆盘形并带有矮边,按照底部图案的阴阳文分为阴模和阳模两种,阴模更为常见。这些泥模上的图案虽然线条显得粗糙,但内容却五花八门,动植物和戏剧人物的形象都跃然其上。而要制作这些泥模,首先得有原模。原模是制作泥模的母模,其创作过程需在半干湿的泥块上进行,与准备烧制的泥模形状相仿,凸凹图案互为阴阳。
原模制作完成后,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流程,便能得到我们熟知的泥模。这些泥模有“泥”和“陶”之分。自然阴干的泥质模不易保存,因此需要通过烧制来成为陶制泥模。烧制过程中需要起窑、文火慢攻和冷却等步骤,最终方能成为一件易于保存的陶制泥模。
幼时获取泥模具的途径有二:一是在集市或庙会上购买,二是在串乡货郎的小推车处以物换取。尽管泥模的价格低廉,但对于年幼的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与卖货郎交换破烂以换取泥模,便成了我收集泥模的最佳方式。
卖货郎们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推着独轮平板车或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他们车上的大木盘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货物,其中便有我们喜爱的竹蜻蜓、气鼻儿和泥模。而要制作出好的泥模,黄胶泥是不可或缺的材料。黄胶泥是一种坚硬、细腻且具有韧性的泥土,因其色泽如古铜,我们称之为“黄胶泥”。它分布于河塘沟渠之中,常被用于水池地基之下的防水工程。
获得黄胶泥后需经过处理方可使用。将生胶泥摔打至熟,其特性是越摔越软、越摔越韧。熟胶泥犹如现在的橡皮泥一般,细腻而均匀,任人。处理好的胶泥除了用于复制泥模外,还有其他的玩法。例如,将其制成窝头或小碗状,往石板上用力一摔,听那“啪”的一声响动,乐趣无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孩子们玩具的多样化,加上泥模随玩儿随摔不易保存的特性,它在80年代后期已难觅踪影。那些曾经陪伴了几代人的泥模,如今只留下心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