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玉器在古代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首德次符”之说。根据考古及文献资料,春秋之前,玉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展现威严、高贵与美感。春秋时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玉的特质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推崇。诸如孔子等人倡导的“君子比德于玉”等学说,以及春秋战国期间文献中常见的关于玉的德性论述,如“首德次符”、“玉不琢不成器”、“君子必佩玉”等词句,无不彰显了人们对玉的热爱与尊重。
在玉石市场中,有一款翡翠佛像特别引人注目。它浓绿如茵,冰质细润,雕工精细,重达14.94g,尺寸为3.1×3.5×0.3cm。其市场估价在RMB 50000至70000元之间。
章鸿钊先生在《石雅》中亦提及“首德而次符”的观点,形成了“德为质,符为彩”的说法。鉴赏玉石时,“德”指玉石的质地,“符”则指玉石的色泽。行家里手在赏玩、收藏玉石时,首先重视的是玉的质地,而色泽则处于从属地位。
关于玉石的种分,它是对翡翠质地与透明程度的一种特定称谓。传统上,我们将翡翠分为“老种”、“新种”与“新老种”。简单来说,老种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新种则质地相对粗糙,透明度较低;而新老种的质地与透明度则居中。
翡翠的种水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的说法。在挑选翡翠时,种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颜色。一款优质的翡翠,即使没有颜色,只要种分好,也能显得温润晶莹。例如花篮翡翠胸针,采用天然老坑种翡翠制作,18K金镶钻石,颜色艳绿,质地细腻,优雅大方,深受人们喜爱,其重量为17.78g,尺寸为4.5×4.3cm,市场估价在RMB 80000至120000元之间。
进一步而言,“坚缜细腻”、“温润以泽”、“无瑕之美”是评价玉石美的三大标准。玉石的质地坚硬缜密、细致而滋润,表面显,这便是“坚缜细腻”之美;翠料原石呈致密块状,表面矿物的断口显强油脂光泽,经磨蚀成光滑曲面后呈“温润以泽”之美;而狭义定义的翡翠由单矿物硬玉组成,无杂质,显现出“美玉无瑕”的纯净之美。
除了以上美的标准外,玉质美还与粒度大小均匀度、透明度和抛光性质有直接关系。质地越细腻、透明度越高、抛光性越好,翡翠的美感和品质便越高。例如冰种翡翠女戒,采用天然老坑翡翠制作,色彩艳丽,水头十足,形态优美,为翡翠中的佳品。
虽然“首德次符”是评价玉石的原则,但如果能兼具德与符则是更佳的选择。特别是老坑满绿玻璃种翡翠,无疑是顶级珍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