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服价格持续高涨,今年更是众多国产品牌的产品价格攀升至大几千元区间。在如此市场环境下,消费者选购羽绒服时更加审慎,毕竟谁都不希望花费高昂的代价却购得质量不佳的商品。
商场内,各式各样的羽绒服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正确挑选?又该如何避开选购时的误区?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解读。
一、细读标签,掌握关键信息
羽绒服标签上通常会包含填充物、绒子含量、充绒量、面料等关键信息。这四个方面是消费者在选购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1)填充物方面,主要分为鸭绒和鹅绒。虽然鹅绒的绒朵较大、保暖性稍高,但实际差异并不显著。部分商家可能会强调鹅绒的舒适性和保暖性,以此提高售价,实际上鹅绒与鸭绒的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质量上。
(2)绒子含量在新国标《羽绒服装》中已被提及。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注意,带有“绒子含量”字样的羽绒服为合格品,若没有这四个字,很可能是库存货,不建议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绒子含量达到50%即可视为合格,低于这个标准的羽绒服在保暖性能上可能存在不足。
(3)充绒量的多少取决于所在地区的温度。在零下10度至0度的气温范围内,充绒量100克至150克较为合适;若是在极寒的北方或低温环境,充绒量需在200克以上。
(4)面料的选择上,聚酯纤维和锦纶等材质较为常见,但这些材质大多不耐脏且不耐磨。部分高端羽绒服外层采用类似冲锋衣的薄膜涂层,以增强防风雨和耐磨性能,但可能影响透气性。
二、通过手感与观察,判断羽绒服质量
01. 按压羽绒服,观察恢复情况。通过按压后可以迅速恢复原状的羽绒服,通常具有较好的蓬松度。
02. 捏一捏羽绒服充绒部位。手感柔软且无明显的毛梗,可能是优质填充物;若毛梗,则需警惕是否是次等填充物或非正规来源。
03. 用鼻子贴近羽绒服闻一闻。如果有刺鼻的异味,很可能使用的是劣质羽绒,购买时需谨慎。
04. 拍打羽绒服,观察有无粉尘溢出或钻绒现象。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制作工艺不佳或使用了劣质填充料。
常见误区及解答
误区一:鹅绒比鸭绒更保暖。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商家常以此为噱头。实际上,通过提升充绒量和绒子含量,鸭绒的保暖性可与鹅绒相媲美。
误区二:白绒比灰绒品质更高。白绒与灰绒在保暖性上无显著差异,白绒价格较高主要是因其气味小、面料适应性强。
误区三:羽绒服越软越好。柔软度并非判断羽绒服质量的唯一标准。某些劣质填充物如棉料、下脚料也可能手感柔软,但不能说明其品质优良。
面对市场上的鱼龙混杂,消费者在购买羽绒服时需多加留意、多加比较、多加观察。不要轻信商家的夸大宣传,理性消费才能避免被不良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