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要点概览
1. 根据设计管桩类型,精准选择桩机型号与锤重,确保施工设备匹配。
使用锤击桩机设备,配合冲进行作业。
2. 试桩过程须详细记录,桩长及施工参数应作为重要参考,尤其是每米锤击数及最后3阵的贯入度。
施工时需保持桩机型号与锤重与试桩设备一致。
3. 施工前,对桩位和场地标高进行精确测量。管桩的进场验收需与静压管桩验收标准相统一。
4. 打桩的顺序需遵循一定逻辑:
- 密集群桩应从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向四周展开。
- 当一侧紧邻建筑物时,应从该处向另一方向进行。
- 根据基础标高,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
- 按照桩的规格,遵循先长后短、先大后小的顺序。
5. 确保桩位调整垂直,施工中应持续监测垂直度,及时进行测量调整。
6. 锤击开始时,宜低锤轻击,随着桩的深入,可逐步加大锤的冲程高度。
7. 接桩时,焊好的接头需自然冷却至少8分钟方可继续锤击。
8. 送桩后应及时回填或覆盖桩孔,以防人员不慎跌入。
9. 收桩时需综合考虑桩端标高与贯入度,根据土层类型灵活调整主次要参考指标。
10.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总锤击数及最后1米的锤击数,需依据当地工程实践经验进行确定。
二、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1. 不合理的收桩标准:不同场地、地层、桩型和设备,其收桩标准应有所区别。如小学与幼儿园的管桩设计却给出相同的收桩标准。
应对措施:通过试桩,为不同场地和条件制定适当的收桩标准。
2. 施工设备一致性:设备型号、锤冲程高度及锤重都会影响锤击能量和贯入度,因此施工设备必须与试桩设备保持一致。
措施:定期检查设备状态,确保施工设备与试桩设备参数一致。
3. 施工记录准确性问题:目前主要依赖人工计数锤击数,易受人为因素影响。
改进措施:采用先进计数设备或通过测定锤击频率、每米锤击时长来间接复核锤击数。
4. 贯入度测量误差:操作手手动控制锤冲程高度,误差较大。施工单位有时存在凑数据的现象。
解决办法:结合最后完整1米的锤击数及不足1米的折算数据进行综合判定收桩。
结语:由于锤击桩施工噪音较大,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该方法在城市区域和人员密集区的使用受到限制。其施工多集中在空旷的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