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砍花技艺——古老而深邃的食用菌栽培法
香菇砍花技艺,亦称原木砍花法,是劳动的伟大发明。其历史悠久,流传着众多传说,其中以吴三公的发明最为史书所证实。具体而言,这项技艺需用一把“砍花斧”,将原木伐倒,于树皮上剁出斧痕,使天然的香菇、木耳孢子在斧痕处萌发,进而在树皮内形成菌丝。经过两年以上的精心培菌管理,便可收获香菇、木耳等子实体。此法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农业技术,更蕴含了深厚的科学内涵。
【篇章一:千年的传承】
据传,八百余年前,南宋龙泉县的吴三公(真名吴煜)发现了这一栽培香菇的奇迹。他观察到阔叶树倒地后所生的香蕈无毒且味美,便开始探索其生长规律。他发现砍伐树木时留下的斧痕处更容易生长香菇,砍伐的次数与香菇的产量息息相关。于是,他总结出了砍花法,为香菇栽培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此次特地来到香菇的发源地——龙南乡石械村,拜访了掌握此项技艺的传承人叶时木老师。叶老师虽已年过八旬,但依然精神矍铄。自17岁起,他便开始从事香菇砍花工作,至今已有六十余载。
【篇章二:传统与习俗】
叶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当地种香菇的历史渊源。明朝时期,国师刘伯温批准了种植香菇的命令,并禁止乱砍滥伐。自此,景宁、龙泉、庆元等地的居民便开始外出种植香菇,砍花技艺也得以流传。当地人至今仍尊奉吴三公,每逢菇神庙敬香火时,菇农们都会祈求香菇丰收和出入平安。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菇民们进山种菇时常常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深山里度过的寂寞岁月,都为了那一点点香菇的收成。砍花法种香菇需要在大山里度过5个多月的时间,菇民们以木头搭建的菇棚为家,既在其中食宿又用于烘烤香菇。
【篇章三:技艺与语言】
香菇的产量与砍花技术息息相关。不同的树种需要不同的砍伐方法,如枫树、栗树等都有各自的砍伐技巧。而最难的红栲树砍法又分为厚皮与薄皮两种。这些砍花技法全凭菇民们的多年经验和手感。为了保护这一技艺不外传和不被,菇民们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香菇语。这种语言只有菇民们自己才能理解,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当我们询问砍花法种出的香菇与现代袋菇栽培有何不叶老师感慨地表示虽然砍花出的香菇外观稍逊一筹但香味和鲜味却无法比拟。如今因山林保护的原因已禁止砍伐将无法再享用这一古老的砍花法种植的香菇了令人唏嘘不已。
【篇章四:历史记载与展望】
历史文献中关于这一技艺的记载最早且最完善的是南宋嘉定二年的《龙泉县志》。其中详细描述了香菇的生长环境、砍花方法以及采收技巧等对后人研究这一技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项古老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叶老师感慨道将来可能像我这一批人没了以后砍花就失传了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