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发电企业先前积累的配额盈余逐渐消除,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将呈上升趋势。
文:《财经》记者徐沛宇报道
在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周期进入尾声的两个月后,生态环境部公布了新的配额分配方案。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一份关于2023、2024年度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及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的附件包括《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以下简称“分配方案”)。
该分配方案决定了控排企业在2025年底前的配额盈缺情况,从而对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价格和规模产生影响。
据了解,此次分配方案的基本方向是逐步减少免费配额的发放,并消除之前的盈余配额。在不考虑新行业纳入和抵消机制的情况下,多家机构测算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全国碳市场整体的配额缺口预计在0.2亿至0.7亿吨之间。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配额发放时间较晚,新增的CCER(经核查的可抵消碳配额的自愿碳减排量)尚未进入市场,以及碳配额收紧等多个因素影响,近期全国碳市场的碳配额交易量价将同步上涨。
据数据显示,10月17日的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103.42元/吨,与前一日相比上涨了0.73%。自今年8月以来,碳价持续上涨,与8月1日的收盘价相比已上涨超过一成,相比2021年7月16日的开盘价已接近翻倍。
全国碳市场已经历了两个履约期,即将进入第三个履约期的交易高峰期。与前两个履约期不同,第三个和第四个履约期各为期一年。这意味着,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的发电企业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碳排放配额的履约。
根据分配方案,在接下来的履约周期里,控排企业免费获得的配额将有所减少。据中信建测算,2023年和2024年度发电行业的配额整体缺口率预计为0.5%和1.0%左右。
尽管之前配额盈余较多,导致理论上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供需供大于求,但由于拥有配额盈余的企业惜售现象严重,导致市场上配额供需相对紧缺,碳价持续走高。自2021年7月16日碳市场开盘至今,其收盘价已显著上涨。
为了解决惜售现象并消除盈余配额,新履约期的配额分配方案提出了严格的配额结转。该规定,控排企业在履约时可使用本年度及其之前年度的配额,并可在规定时间内将之前的配额结转到下一个年度。未结转的配额将不再用于后续年度的履约。
生态环境部表示,此举将促使配额盈余企业逐步释放与履约需求相当的配额量,以平衡市场供需。某些控排企业的碳市场交易负责人表示,由于担心无法及时履约,许多企业将尽早购买配额。
除了上述变化外,分配方案与前两个履约期相比还有多项调整,包括改变供电基准值为发电基准值、取消供热量修正系数、调整负荷修正系数为调峰修正系数以及电力间接排放不再纳入控排范围等。这些调整旨在使配额核算和发放更加合理、提高数据质量并推动低碳绿色转型。
全国碳市场目前仅涵盖发电(火电)行业,共管控火电企业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大型发电集团效率较高、单位碳排放量较低,而中小电厂和管理落后的自备电厂则往往存在配额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