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决策举例10个_非理性消费行为例子

2024-12-2517:02:22营销方案10

场景一:杰弗里的决定

杰弗里已购得两张职业篮球赛的入场券,从他所在的罗切斯特到布法罗的赛场需经历一段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天公不作美,比赛日竟降下了暴风雪。周围的朋友都认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他或许应该考虑放弃观赛。杰弗里却坚持认为,既然门票已花费重金购得,那么他便应不惧风雪,前往观赛。

场景二:斯坦利的草坪

斯坦利每个周末都会亲自打理他的草坪,这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枯草热。他的好友建议他雇用一个小孩来分担这份工作,以节省自己的劳力。但斯坦利觉得这样不划算,因为他不想支付那区区10美元的费用。当朋友问他,若给予双倍的费用,他是否会雇用他人修剪邻居的草坪时,斯坦利断然回答不会。

场景三:林内亚的选择

林内亚计划购买一款闹钟收音机,她看中了一款价格合理的产品,标价仅45美元。然而在付款的关头,店员告诉她另一家分店正在进行促销活动,同样的产品只需35美元。面对这样的选择,林内亚会选择前往那家分店吗?在另一次购物经历中,她面对的电视机价格选择似乎更为复杂。同样的电视在不同店铺的价格相差30美元,但林内亚的决策却可能因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深入探讨

上述每个例子中的行为似乎都与经济学理论相悖。杰弗里违背了忽略沉没成本的原则;斯坦利似乎不理解买价与卖价之间的平衡;而林内亚对于时间与金钱的权衡则显得不够一致。这些例子也引出了“后见之明的偏见”这一概念。赛勒通过引用心理学家巴鲁赫的论文来解释这一现象,即事情发生后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是这样。

对于管理领域而言,这种偏见至关重要。首席执行官常常面临的风险与收益权衡问题,管理者们担心项目失败后的批评,而“后见之明的偏见”则可能加剧这一问题,使首席执行官误以为他们能提前预测到所有结果。

《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总结性论文“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也探讨了类似的观点。“启发法”是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运用经验法则做出的判断。文章中的例子“德鲁弗”这个名字在印度和国外的普及度差异也反映了这一启发法的局限性和人类易犯的错误。

这些案例都揭示了经济学理论背后的系统性偏差。看似无关的因素如腰果、篮球比赛门票等实际上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也表明,这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在预测人类行为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