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方程式的变形_费雪方程式MV=PT

2024-12-2518:40:39销售经验0

欧文·费雪(1867-1947),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之翘楚,经济计量学的先驱者之一。他诞生于纽约州,随后在耶鲁大学研习科学与哲学。

自1890年起,费雪在耶鲁大学执教数学,于18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转任经济学教授直至1935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他联合熊彼特、丁伯根等人共同创立了计量经济学会,并自1931至1933年间担任该学会会长。

费雪方程式可谓费雪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特别是在其著作《货币购买力》中,他详尽地阐释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间的关系。

费雪提出,设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则有MV=PT或P=MV/T的恒等式。此公式表明,P的值受M、V、T三个变量的共同影响。在这三者中,M是由模型之外因素决定的外部变量;V因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可视为常数;而交易量T与产出水平保持相对固定比例,亦大致稳定。P与M的关系尤为重要。

此方程式揭示了物价水平变动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换言之,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导致物价水平的相应上涨。费雪认为,人们会维持与其支出相关的特定现金余额水平。当经济体系中现金数量增加时,会打破这一最优比率,促使个人通过增加支出调整其现金-支出比率。这种新增支出将导致产品价格以与经济体系中现金增加相同的比例上涨。

剑桥方程式,同样作为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具体形式之一,也被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学派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他们在研究货币理论时提出,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上是选择如何保持自己资产的方式。具体来说,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因素包括个人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的便利性等。

庇古在1917年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这个方程表达了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即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价格水平及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例之间的关系。剑桥方程式强调的是人们保有的现金余额对货币价值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庇古还阐述了货币供给量对货币价值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即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

虽然费雪交易方程式与庇古的剑桥方程式同为货币数量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但两者仍存在显著差异。费雪交易方程式侧重于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强调货币在交易环节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则更重视货币作为资产贮藏的功能,突出人们在某一时刻愿意持有的货币存量。费雪交易方程式关注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而剑桥方程式则聚焦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