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量与价格变动之间的敏感程度,即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率。这一关系由于需求量和价格的反向性,使得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始终为负值。
(1)点弹性系数(Ed)的计算公式为 Ed= (ΔQ/Q)/ (ΔP/P),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幅度较小的情境。
(2)当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时,则可采用弧弹性系数,通过将公式中的Q、P分别用期末和期初的平均数来代替,以更准确地反映变动情况。
(3)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当|Ed|大于1时,产品需求富有弹性或具有高弹性,如价格上涨2%,可能导致需求减少4%。
当|Ed|等于1时,产品需求具有单一弹性,如价格上涨2%,需求相应减少2%。
而当|Ed|小于1时,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或具有低弹性,如价格上涨2%,需求可能仅减少1%。
就销售收入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而言:
1. 对于|Ed|大于1的产品,企业可通过薄利多销的策略来增加收入。
2. 当|Ed|等于1时,企业的销售收入将保持稳定。
3. 对于|Ed|小于1的产品,企业可以考虑提价来增加销售收入。
(1)替代品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替代品越多,消费者在价格上涨时更可能寻找替代选项,从而使得需求价格弹性增大。
(2)时间的考量
时间越长,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寻找替代品,因此需求价格弹性也会相应增大。
(3)商品用途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商品用途越多样化,消费者在价格上涨时可能会调整使用方式以节约成本,从而使得需求价格弹性增大。
(4)商品重要性对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
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即使价格上涨,消费者仍需购买。
我们还可以考察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即需求量对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通过Eij=(△Qi/Qi)/(△Pj/Pj)这一公式,我们可以判断两种商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1)若Eij大于0,表明两种商品为替代品,其中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呈同向变动。
(2)若Eij小于0,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呈反向变动。
(3)若Eij等于0,则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需求交叉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替代品”和“互补品”的重要依据。
还需关注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需求收入弹性。通过Em=(ΔQ/Q)/(ΔI/I)这一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商品需求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敏感度。
(1)Em大于1的商品通常是高档品,其需求量的增加超过收入的增加。
(2)当Em等于1时,商品的需求量变动与收入变动比例相同。
(3)0到1之间的Em表示商品为必需品,其需求量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5)Em小于0的商品为低档品,尽管收入增加,消费者购买的反而减少。
总体而言,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有助于我们划分商品类型为“高档品”和“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