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深入推进,传统质量管理正在经历一场集团化、系统化的转变。其中,供应商质量管理已成为集团公司质量管理的核心一环。完善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质量稳定、可靠的基石。
一、供应商开发选择的十项原则
在供应商的开发与选择中,我们遵循“Q.C.D.S”原则,即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的综合考量。具体原则如下:
1. 稳定性:确保供应商拥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
2. 成本效益: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实现成本节约。
3. 生产能力:明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及扩大产能的潜力。
4. 综合评价:建立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
5. 系统全面性:建立和使用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
6. 科学灵活性:保证评价和选择步骤的科学化、透明化。
7. 匹配性:供应商的规模和层次应与采购商相匹配。
8. 供应源数量控制:控制同类物料的供应商数量,保证供应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效率。
9. 战略合作关系:与重要供应商发展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10. 持续学习更新:评估的指针、标杆对比的对象以及评估的工具与技术都需要不断的更新。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十项原则
供应商质量管理从被动关系向主动引导、改变、管理转变,确保质量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具体措施包括:
1. 派遣专职人员驻厂,或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检查。
2.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产品进行质量检测或现场检查。
3. 分散采购风险,减少对个别大户供应商的过分依赖。
4. 制定各采购件的验收标准与供应商的交接规程。
5. 签订长期供应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与义务。
6. 通过SJQE推动供应商的质量提升。
7.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比,并落实执行奖惩措施。
8.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淘汰不合格者,补充合格供应商。
9. 对重点材料供应商的上游厂商进行质量监控管理。
10. 严格控制供应商材料制程参数变更或设计变更。
三、在线供应商质量网络化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搭建供货商质量监控平台,实现供货商各个环节的质量状况实时监控和分析。这有助于:
1. 有效追踪厂商对不良问题的改善执行情况。
2. 实现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质量信息实时动态互动。
3. 无纸化作业及数据图表的快速查找生成,节约成本。
4. 根据厂商生产的质量状况,重点管控来料部分,节约人力资源。
5. 数据查询方便快捷,真实可靠。
四、供应商考核的主要项目
采购人员在考核供应商时,通常从价格、品质、交期交量及配合度(服务)等方面进行。具体考核项目如下:
1. 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合理计算标准价格。
2. 品质:通过批退率、平均合格率及总合格率来衡量品质好坏。
3. 交期交量:通过交货率及逾期率来评估交货情况。
4. 配合度(服务):配合度好坏直接影响服务水平,应适当评分。
五、供应商评估的主要控制要点
在供应商评估中,主要控制要点包括:
1. 供应商的筛选条件及安选。
2. 品质保证能力的调查。
3. 样品品质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