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个人总结_课程设计心得体会800字

2024-12-2522:33:26销售经验1

每一次深度的学习交流,都如同心灵得到洗礼,思维境界得以升华,创新灵感得以迸发,知识海洋里的一场头脑风暴,亦是共享智慧的果实之时。

回首往昔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曾计较路程的远近与时间的流逝,我们倾尽全力、义无反顾。回首望去,我们在课改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早期关注团队互动、热闹的分组讨论,到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再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放大,以及到今天所追求的特色教学模式,课改似乎行进已久。但总感觉成果不甚明显,这不人沉思。孩子们的成长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明显,我们看到了习惯与能力方面的问题、学习态度的转变。课改是正确方向,无疑的。那为何在漫长的课改之路上,我们的收获如此微薄?我们是否真的向那些成功的课改名校学习并加以实践了呢?

聆听报告

山东,这片古老而文化的土地,是孔子的故乡。这里的教育传统历经千年而不衰。山东的教育者们,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成果令人钦佩。如今有幸能近距离接触教改的专家们,聆听他们的先进经验,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如果说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建立课堂模式以提高成绩是短视的行为,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开发则是尊重学生天性、遵循教育心理学的长远之计。开发符合孩子发展的教材,打破传统束缚,让孩子真正喜欢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理念。

成功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基于深入研究的教育理念,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

深思熟虑

春秋时期,儒学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弟子,皆因孔子的“仁”“恕”思想与当时的课程设置相得益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课程满足了学生的追求。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学习喜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反思孩子们厌学的根源与课程设置的关联。我们是否过于本本,束缚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多数学校和老师是否仅以完成特定版本的教材为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无限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否就是机械教学的表现,是形而上学的教学观念?

教研的脱节让课改成为空中楼阁。我们的课改最大问题在于盲目模仿而缺乏研究。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和喜好?是否有最基本的问卷、分析和总结?如果没有,那么课改就只是形式,“作秀”而已。

教育旨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如果我们仍停留在旧有的观念上,用考试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好坏,那就是历史的倒退。教育与研究的脱节让我们的课改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点值得关注的是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频繁的指令成为了课改的阻碍。

尽管大多数学校认同素质教育,但评价教师的指标仍主要依赖于教学成绩。这虽情有可原——成绩单上的数字直观醒目、家长满意、领导放心——但这也限制了课改的多样性。评价模式就是课改的指挥棒。

上级部门的频繁指令也是课改的难题之一。我们需要专业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来推进课改。而不是频繁更换理念和模式。

想要成功课改需要激发一线教师的研究精神。他们是教育的主导者,是真正的教育专家。

展望未来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