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第三学段计算思维的学段目标为出发点,通过实际教学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背景
根据《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重要趋势。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开放的学习情境中,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从而完成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算法作为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学习和应用在信息科技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及案例解析
1. 聚焦真实性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标倡导真实习,教师需创设真实或类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在“算法的描述”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描述问题及求解方案,再采用流程图的方式更清晰地呈现问题求解过程。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并培养其运用算法思维的习惯。
2. 深入剖析案例,形成计算思维意识。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用图形化编程语言执行算法,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执行过程和计算思维。在“算法的执行”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特征分析问题,抽象出特征,用多种形式描述问题求解的一般过程,并规划设计算法。
3. 综合运用知识,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不同算法的时间效率不同。教师需引导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算法的效率,从而优化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通过生活规划、问题探究和猜数字游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感知算法的时间效率。
结语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优化迭代教学策略,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