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深浅之间,遗忘乃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虽然每个人的遗忘方式各有特色,但它仍然遵循着一些可以探寻的规律。
遗忘的节奏并非随时间连续而平行,而是一个从快速到缓慢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遗忘的记忆内容并非一视同仁。
最后被纳入记忆的信息往往最先被唤回,这得益于近因效应的影响,使得这些信息在遗忘的领域中得以幸存。
首因效应则告诉我们,最先被铭记的信息以及处在记忆位置的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遗忘的。研究表明,中间部分的记忆更容易受到遗弃之苦,其遗忘频率约为两端内容的三倍左右。
这种现象与教师记忆学生名字的情形颇为相似。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往往会优先记住那些表现优异和困难的学生,而中间层次的学生则常常被忽视,这就是所谓的系统位置效应。
这一效应实则给予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那就是关于信息记忆的正确方法。将重要的信息置于开头或结尾,可避免对其的遗忘。
对于记忆的巩固,有五步法则可供遵循,关键在于严格掌握记忆的时间节点。
首次巩固是在信息初次被记忆后立即进行;
第二次巩固是在24小时后;
第三次则是一周后;
第四次是一个月后;
第五次则是在三个月后。每次复习三次,这样可确保记忆长久地留存于脑海中,从而改变遗忘的规律。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三个层面:
其一,材料本身。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更容易被遗忘,材料数量多也相对更容易被忘记。
其二,熟练程度。过度学习的内容比刚刚能够背诵的内容更容易被遗忘。
其三,学习态度。那些我们感兴趣和认为重要的内容,学习起来更快、记得更牢;反之则难以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