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文解字》的丰富宝库中,并未寻得“茶”字之踪迹,反而是“荼”字中隐含了“苦茶”的义项。追溯至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将茶的多种称谓一一列举,包括“荼”、“槚”、“蔎”、“茗”、“荈”。这些称谓的演变,或许与茶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品种差异以及方言差异息息相关。陆羽巧妙地省去“荼”字一笔,造就了独立的“茶”字,使其专指茶叶,自此开启了茶字独立使用的历史。
论及茶叶的发源地,古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留下了这样一段历史记录:神农品尝百草,于一日之中遇解七十二种毒之物——茶。这则记载彰显了上古时期先民对茶叶用价值的初步认识。东晋时期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公元前11世纪的巴国已将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这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茶的人工栽培技术。全世界已知的山茶科植物有380余种,其中我国西南地区就拥有260余种。据此推测,西南地区因其丰富的山茶科植物资源可被誉为山茶植物的发源地。自先秦至两汉,茶叶的生产与加工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推广。至唐宋时期,其生产中心与技术中心已迁移至东南地区,并开始向世界传播。
提及茶文化的兴盛,其根源深植于丰富的综合文化之中。此文化涵盖了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以及医等诸多领域。特别在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将儒、道、佛等传统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为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茶道的核心理念为“廉、美、和、敬”,这四德之说由我国茶叶界的泰斗庄晚芳先生所概括。茶道在唐代盛行,与当时繁荣、兴盛、诗风盛行、科举制度以及贡茶文化的兴起密不可分。它涉及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方面活动。可以说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同文化背景、及地位的人们在茶道中寻觅各自的认识、理解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