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无需过度思考,因为你的想象,并不等于真实存在。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
“已收拾好准备下楼,却总感觉门未关好。”
“同事表情冷淡,是否我做错了什么?”
“伴侣深夜手机不离手,与往常不同,是否有了新欢?”
“夜晚十一点,却在辗转反侧,直至凌晨仍无法入眠......”
很多时候,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会感受到莫名的疑虑和不安,我们总是能捕捉到微妙的差异,并因此启动不必要的担忧循环。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度思考”现象。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根思考的芦苇。”但过度思考却可能让人陷入困境。
1. 习惯性探寻每件事的意义
过度思考的显著表现就是习惯性地探寻每件事的意义。例如,同事没有主动邀请你吃饭,你可能会猜测他是否对你有敌意或是对你有什么不满。
这种习惯性的思考方式常常使我们陷入不安与疑虑中,甚至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许多行为或事件往往并不含有特别的意义,而是我们自己的主观解读和过度想象。
2. 想法多于行动
有的人头脑中充满想法和计划,但很少付诸行动。他们总是预设了多种可能性或结果,但在真正的行动上却迟迟无法开始。
这种“拖延症”的情况在他们身上尤为明显。
俗话说,“无行动的想都是空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3. 深入思考却无明确结果
有时我们对某事进时间的深思熟虑,但最终仍无明确的结论。这种长时间的思考反而可能引发我们的焦虑感。
焦虑可能导致失眠、精神不振等问题,进而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效率。
一旦陷入此类思考模式中,我们应立即跳出这个循环。
减少过度思考是关键。心理学家建议以下三种方法可有效缓解此情况:
1. 接纳自我,知足常乐
不要将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学会放下包袱、接纳自我。
比如对于同事的情绪或行为,不要过度解读,回归到事情本身即可。
学会知足并让自己的头脑放松。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告诫我们凡事需有度,不可过于苛求自己和他人。
2. 培养钝感力
钝感力是一种抵御外界纷扰的能力。放慢感官速度、让心得到休息是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方法。
一个有钝感力的人更懂得用身心去感知世界而非仅用头脑去设想。
3. 着眼当下
不要沉溺于过去或奢想未来而耗费精力。放下内心的执念、不奢求太多、不过度思考是关键。
若发现自己陷入“想太多”的境地,可以尝试后台扣“1”,加入正念冥想禅修。(这里加入了互动环节和正念冥想禅修的推荐,帮助读者更积极地应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