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是一种评估学习成果的程序、方法和具体技术。这套模型最初用于评估学业成就与标准的一致性,其水平被细分为四个层级,每一层级都反映了学习的复杂程度,而非难度的顺序递增。将DOK模型应用于教学中,其目的不是教得深奥难懂,而是力求通过不断启动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他们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从而实现学习的深度。
在《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安德森对布卢姆的“认知过程”维度进行了修订,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其中,高阶思维的认知目标更集中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上,这些思维活动力求借助已有的经验和信息,实现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和创新。
DOK模型中的第三和第四层次的学习活动具有高阶思维的特质。当我们将这一模型与布卢姆的认知过程维度进行整合时,我们可以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追求高阶思维与深度学习的美好结果。这样的教学预期使学生能够展示他们所学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
大单元教学的规划构想是基于统编版教科书的双线并轨制而提出的。每个单元都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编撰,为实现以读带写、从读学写、读写统整、读写并进的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将从整个单元出发,实现读写统整的教学构想,称之为“大单元教学”。在这种教学框架下,我们将写作活动认定为最具高阶思维意味的学习项目,将其作为顶层学习项目。我们在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应不断迈向高阶目标,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高阶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从单元课文着手,按部就班地教学,这种顺向的教学活动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格局。而大单元教学的规划与设计采用“逆向运动”,从单元的最后一个任务——写作入手,去考量、重组、设计之前的教学中应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样的教学思路转变,使教学格局开阔,更为切实地完成“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具体规划如下:
1. 锚定“写作”为顶层学习项目。写作活动涵盖的高阶思维最为活跃,是单元中最集中展示思维品质的学习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考量的就是如何达成目标,需要教哪些知识,做哪些准备,进行何种训练。
2. 统筹单元的整体教学。在顶层确定后,要让整个单元的教学趋于一体化和一致性,让单元中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形成协同力。在知识深度模型中,教学的一致性指教育体系中所有因素协调配合的程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大单元教学中的各个部分虽然承载着不同的学习任务,但不能完全割裂,应该注重各种方案在学习项目中的调用、融合、互补。学生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学习项目后,已经综合调用了各种方法,尝试进行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融合与重组,这都将促成其最终完成创造性任务,实现自主写作。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科书与学生之间的“中间人”,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完成顶层的写作项目中,教师应当实施全程辅写,注重过程的充分展开,这更有利于在过程中不断调校方向,达成目标。在单元各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做好照顾、调整与增补工作,控制知识深度的进阶速度,保证学习的节奏和知识的复杂程度适合大部分学生。
基于DOK模型搭建的大单元教学框架,将成为培养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尝试。通过这种教学框架的实施,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从而实现学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