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嘎”字乃象声词之典范,《广韵·黠韵》载:“嘎,嘎嘎,鸟声。”集韵中亦述:“嘎,鸣声。”诸如黄颡鱼的出水声、长沙人称呼的“黄鸭叫”,以及黄县人称的“嘎鱼”,皆因它们的特定而得此名。在黄县南部山区的石鸡,其清晨与黄昏的“嘎嘎嘎”,使得乡人亲昵地称之为“嘎母鸡”。
“嘎”字之用甚广,凡短促而响亮之声,皆可用其模拟。黄县话中,小孩子欢笑谓之“笑嘞一嘎嘎嘞”,而“唧唧嘎嘎”则形容说笑声。又如形容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样子,则有“勾儿嘎嘞”;形容崭新则言“嘎棱棱嘞”。
以“嘎”为引申,在黄县方言中可描绘诸多事物及情境之特征。譬如,赞誉自行车质量佳时曰“这自行车质量嘎嘎儿嘞”;描述树枝折断之声,则言“嘎巴”;剪刀空剪的声音为“嘎嗒”;皮鞋踏地之声则为“嘎噔”。更有“嘎嘣儿脆”形容食物如炒豆儿、萝卜等的脆度,“嘎巴溜脆”则形容人的直爽利落。
至于“嘎啦”,因震动碰撞所发出的声音而得名。而“嘎拉”作为一种早熟苹果的名称,则因其皮薄肉细、甘脆爽口的特质而得名。在快板书表演中,所使用的两片大竹板被黄县话称作“嘎嗒板儿”,而夏天所穿的木底拖鞋因走路时发出的声音与说书用的竹板相似,也以“嘎嗒板儿”相称。
说到食物的名称与特点,“嘎饭”这一说法不仅是黄县特有的叫法,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醒世姻缘传》与《》中的“嘎饭”,指代的是下酒下饭的菜肴,但与黄县话中的意义不同。如“八两花椒四两肉——麻嘎嘎”,这里的“嘎嘎”是小儿语,戏谑地形容肉麻。
“嘎”字还用于形容小孩的性格。“小嘎嘎”是对小孩子的戏称,而形容小孩大胆莽撞、调皮捣蛋的,则有“真嘎杂”之说。“铺拉嘎儿”则是黄县话中小虾虎鱼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用品与习惯上,“铺拉”一词常用于形容杂乱无章的状态,如“和个铺拉嘎儿样儿嘞”。而“刚拉上电灯那会儿”的回忆中,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照明工具里有一种特别的“嘎刺灯”。这电石灯源于英语Gas的音译,名为碳化钙制成,其使用与反应后的清理过程都颇具趣味。
“嘎”字在黄县方言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示了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