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观赏了BBC纪录片《非洲》,其中一集详细描绘了刚果的热带雨林生态,那丰富的生物种类让开眼界。回想起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如同钢筋水泥的繁密丛林,特别是那些大城市,如北京这般规模,其内部生态同样也变得丰富多彩。仔细留意,你便会发现,就连一家理发店的店名,都蕴各种引人入胜的趣味。
在北京的团结湖北路附近,有一家名为“头发长了”的理发店。这口语化的店名让我想起了张大春的一本书名,形象地描绘了需要理发的情境。与此东四的“发新设”似乎并未遭遇上海那家曾被叫停的“新发社”的困境。中关村的虽然与联合简称同名,但它是美发专家们的联合社,这般的巧思还有三间房的好来屋、西三环附近的发拉利等。它们或以谐音取名,或以成语变体为名,各有各的特色。
在世贸国际公寓的丝生活,谐音的运用让店名更显生动。新城国际的剪、不剪名字则显得既矛盾又独特,充满了不羁的气息。吉祥里的“发觉”与东大桥的“发挥你”,都是巧妙地以“发”字开头的词汇来命名。这其中也不乏有店家因为自己名字听起来高档而心生不满的,如发觉的老板可能会认为自己店名的档次不够高。而在建外soho的那茉形象和花园路的那里造型虽然同姓“那”,但并无直接关系。西直门宾馆附近的阿信美发沙龙与西单大悦城的阿信形象设计也各自独立,与歌手阿信更是毫无关系。
在理发店的命名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名字的重视。在百度搜索理发店的关键词时,我们可以看到店名常常是第一个出现的搜索建议,这也体现了商家在命名上的创意与巧思。这些名字背后不仅是商家的期望和宣传手段,也是大众文化和个体审美的一种反映。有些人甚至因为这些富有个性的名字而驻足进店体验。
关于北京有多少家理发店的问题至今尚无确切答案。抛开那些个性化的店名不论大众化的店名往往包含“造型”二字如审美造型、巴克洛造型等。而以“某某美发沙龙”命名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如付军剪艺、吉米造型等都是其独特的标识之一。在这个个性逐渐张扬的时代理发店的店名就像网络上的昵称一样成为了这个时代有趣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