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授课两小时不间断的讲解,其难度究竟如何?有人或许认为只要天天讲课,讲两小时不过轻而易举,甚至觉得线下教学更辛苦。但这是真相吗?面对那些未经亲身体验就发表片面言论的人,我深感他们的言辞十分可恶。
在交流和学习中,理解的深度往往基于共同的背景和经历。在精益求精的工作推进过程中,意识的碰撞更为频繁和复杂,这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本期内容将详细分享一次线上课程的准备、讲解和总结的全过程,期望能为那些有意投身这一教育领域的同仁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一、优质课程应具备的特点
基于我五年的课程培训及项目辅导工作经验,我认为讲好一门课程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核心特点:
1. 系统性——根据企业需求,整合资源,形成逻辑性强且符合企业特性的完整框架。
2. 实践性——方法与成果之间的路径需紧密结合企业背景,总结出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
3. 标杆性——通过案例展示方法的科学性,用实例说话,以增强学员的信心与认同感。
这些特点缺一不可,因为只有这样,学员在学习时才会认为课程内容有理论依据且实用性强。
二、讲好一门课程的实践步骤
1. 准备阶段
我的工作习惯是在准备阶段做好以下几件事:
- 根据客户需求和授课时间,确定课程大纲、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以及案例和讨论环节的设计。
- 从已公开讲授的课程中提取知识方法,重新梳理逻辑,并根据企业特点进行整合。收集相关资料并补充内容。
- 购买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书籍,通过快速阅读来完善课件内容。我每年都会购买近百本书籍,虽然觉得书的价格较高,但我认为将其中的一部分知识转化为课件内容是值得的。
2. 实施阶段
- 开场白——用十多分钟的时间讲清楚课程的逻辑、安排和重要性,以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 时间安排——采用30分钟讲解、15分钟互动、15分钟总结、休息10分钟的循环模式。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参与感并降低老师的疲劳度。
- 课程过程控场——在讲解过程中根据学员的反应调整深度,确保学员有所收获并使课程效果饱满。
3. 总结阶段
课程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可以松懈。对于老师而言,总结是课程升级的重要环节。
- 方法体系完善——记录新的感悟和收获,这些知识点非常有价值。
- 过程控制完善——分析各部分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并记录改进点。
- 心态调整——授课后的心态变化并不能真正反映课程效果,而应是自我对话和对知识体系的深刻感悟。
精益生产系列课程是一套实战方法论的表象化呈现,是案例与理论的结合。讲师的风格、语言的准确性等随着专业性的提升逐渐弱化。我们需要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一、优质课程的必备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