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学的研究中,双星内部的物质交换和轨道演变为我们理解特殊和宇宙现象提供了钥匙。在钱声授团队的持续努力下,有关双星系统及其中的各种特殊的新发现层出不穷。
物质在双星子星间的转移与吸积,以及公共包层的演化,是产生独特物理现象的源泉,也是形成奇异的关键场所。近期,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发现了围绕行星状星云中心热亚矮星旋转的褐矮星,发现了质量比极低的B型分离双星,并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倾斜吸积盘的逆向进动是导致激变双星负超驼峰现象的关键因素。这些成果分别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杂志》上发表。
行星状星云(PNe)是由恒星晚期抛的物质组成,环绕着处于演化末期的恒星。这些不仅吸引着天文爱好者的目光,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恒星死亡过程及其最终命运的宝贵窗口。其中,一些行星状星云的中心是由一颗的亚矮星和一颗较冷的低质量伴星组成的紧密双星系统。热亚矮星作为一类非常罕见的,其核反应燃烧的氦核和极薄的氢壳层使其温度高达数万度。
船帆座KV作为典型的行星状星云中心双星,其独特的热亚矮星主星和红矮星伴星的温度差异使得系统在无掩食的情况下也能产生周期性的亮度变化。通过对多年的光变数据,包括高精度测光数据进行分析,团队发现了光极大信号到达地球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揭示了第三颗褐矮星的存在。这一发现为理解褐矮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了宝贵信息。
该团队还成功发现了一系列含暗弱伴星的B型小质量比双星。其中,TIC 260342097双星系统的极端质量比为人们理解双星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双星系统的形成路径的丰富性,为研究双星的后续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船帆座KV以及含暗弱伴星的B型小质量比双星最终可能演化为激变双星,这是一种由白矮星和红矮星伴星组成的半相接型密近双星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物质的转移和吸积盘的形成与进动,以及由此产生的负超驼峰现象,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钱声帮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矮新星HS 2325+8205,为负超驼峰起源于倾斜盘进动提供了直接证据。
团队还对激变双星的矮新星爆发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一种新的仙女座IW型——“Karachurin 12”。这一发现以及对其多种循环变化模式的研究,为理解激变双星的爆发机制和负超驼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