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的立场或观点。
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李鸿章与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共同出席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仪式。在条约文本上,李鸿章以颤抖的双手,用毛笔写下了形似“肃”字的签名。
这一《辛丑条约》的屈辱性不言而喻,其字里行间仿佛都透露出当时的无奈与辛酸。这种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现今许多人在看到李鸿章所绘的“肃”字时,都会为之动情地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据传,李鸿章在签署时,将“李鸿章”三个字以“肃”字的形态呈现,这三个字紧密相连,既显得虚弱无力,又透出深深的辛酸与悲苦。有人据此推测,李鸿章可能是以这种方式嘲讽清廷的这一屈辱条约。
事实上,“肃”字的含义并非仅仅如此。在“肃”字旁,庆亲王奕劻也留下了他的签名。虽然李鸿章的“肃”字引起了众多猜测,但奕劻的签名则显得与这个主题格格不入,无论是汉字还是满文,都难以拼凑出特定的形状。
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李鸿章的“肃”字,是因为现代社会中花押传统的中断。李鸿章所绘的“肃”字,并非他的真实姓名,而是一种花押。这种花押或许与李鸿章的名字有关,或许无关,其中的内情只有李鸿章自己清楚。
花押并非艺术签名,而是古人为自己创造的标识。古人在创作花押时,常以自己的名字、字号或其他在乎的事物为元素,再结合书法习惯综合而成。花押既不能说是某个字的变体,也不能说是几个字的,而是一种个人创作的标识。
花押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文件后绘制特定符号或书写特定文字来表示同意。随着行政系统的不断完善,花押逐渐演变为一种正式、防伪的署名形式。
在清朝时期,需要去吏部备案花押。当时印鉴、花押、签名的法律效力有所不同,由于印鉴存在丢失的可能,花押被视为一种方便、可靠的防伪方式。
回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其中明确规定签约代表需以花押形式署名,而非简单的签字。这表明花押并非人的专利,西方人、东洋人也有使用花押的传统。东西方都认为花押是一种比签名更正式、更防伪的署名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花押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印鉴成为了最常用的署名方式。尽管如此,了解花押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化和传统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365天里,东亚评论将与各位朋友分享110本曾在全球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启示的名作。希望这些分享能为大家带来新的冲击与启示。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