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过程中,许多应聘者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在浏览信息时,不少公司并未直接标明具体的薪资范围,而是用“面议”字样代替。这种做法往往让人感到困惑,特别是在考虑是否要为某个职位花费时间和精力时。
尽管大部分公司都会明确写出岗位的薪资信息,但也有部分公司选择不直接标明薪资范围。那么,究竟为何有些公司在发布信息时选择以“面议”的方式来呈现呢?通常,这背后隐几种可能的情况。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面试官往往根据面试结果和应聘者的技能能力进行灵活的薪酬调整。这更多的是为了全面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即所谓的“因人而异”,以保持公司在薪酬谈判中的话语权。如果在面试过程中发现应聘者的能力或综合素质未达到公司要求,公司可能不愿意出高价聘请该应聘者,以免觉得自己“亏了”。“面议”成为了一种替代方式。
一些公司会根据应聘者期望的薪资来进行谈判。在面试的最后一环,薪酬谈判是关键。为降低支出,部分公司会采用谈判技巧,在面试时让应聘者先报出期望薪资。若应聘者提出的期望薪资低于公司的预期,这将为公司节省一部分人力成本。
对于一些微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公司实力和资源有限,能够提供的薪资也相对有限。即使知道市场上某一岗位的正常薪资水平,他们仍希望找到一位能力出众的求职者。为吸引优秀求职者,他们选择以“面议”来代替具体的薪资水平,既保留了神秘感又给予了求职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面议”二字在信息中确实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不仅为求职者和公司之间留下了联想和期待的空间,还成为了一种吸引求职者的手段。当求职者看到“面议”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该公司能提供的薪资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种心理策略旨在吸引更多求职者前来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