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交流的领域中,资料的丰富性和逻辑的复杂性往往对表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当纯文字描述难以应对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图形表达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常言道:“一图胜千言”。
“一图”究竟为何能胜过“千言”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这里所提及的“一图”,特指“逻辑图”。那么,何为逻辑图?它的构成元素有哪些?又该如何绘制呢?
逻辑图是一种将图标符号、说明文字以及连接线等元素结合,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逻辑图,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文章进行探讨,计划共6~7篇,从构成原理、使用方法到使用场景一一详述,而本篇则是开篇之作,介绍逻辑图的基本概念。
鉴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逻辑图的表达形式也多种多样。
在表达某一逻辑对象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成熟的图形形式,也可以自主创新图形形式。但问题在于,如何判断所绘图形是否合理、能否准确传递意图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评判标准。首先要深入了解不同逻辑图的绘图规律、原理及标准。
为了探寻各类图形的共性,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图形的异同。如图1-(a)所示,这些图形之间没有任何业务背景关联。
观察图(a)中的4个图形a1至a4,从外观上看似毫无共同点。但若对这4个图形进行拆分,将获得的图形元素进行分类,则可得到三组不同的元素,分别详见图(b)、图(c)和图(d)。这三组元素的含义如下:
图(b)展示了构成图形的“要素”,即在a1至a4同的图标:A、B、C三个方块,它们代表了不同图形中的主体。
图(c)则体现了这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去除各图形的要素后,剩余的如“线条、位置、背景框”等内容,它们描绘了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图(d)则呈现了由要素和逻辑构成的“模型”。在去除表达要素和逻辑的内容后,剩下的要素和逻辑的“投影”(用虚线表示)反映了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模型。
通过分析这四种与业务无关的图形,我们抽取出三种共同元素:要素、逻辑和模型。由此得出结论:所有的逻辑类图形均由这三类元素构成,我们将它们称为构成逻辑图的“三要素”。
具体而言:
要素:用于标识图形中的主体内容,包括图标符号和文字;
逻辑:用于展示图形中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如线、位置和包含关系;
模型:用于呈现由要素和逻辑构成的规律性结构“形态”。
运用这三要素规则,我们可以有效地表达各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可以绘制正确的逻辑图,还可以评估他人绘制的逻辑图是否准确。
理解了逻辑图的构成原理后,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一图为何能胜千言?”对比文字表达和图形表达的区别便可知晓。图形表达更为直观、易于理解,能够减少信息传递中的误差。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逻辑只能通过文字而非图形来表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在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逻辑图的绘制工具多样,模型和图标样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使用何种模型、图标或绘图工具,完成的逻辑图都应遵循上述三要素的要求。掌握了这三要素,我们不仅能绘制正确的逻辑图,还能对他人的逻辑图进行评价和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