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阿根廷的博尔赫斯(Jorges Luis Borges)被任命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馆长。
在任期间,他留下了深刻的一句感悟:“我始终相信,若世间有天堂,那其模样应如图书馆般宁静。”
近日,我偶然在微博上看到@谷大白话分享的一则新闻,让我再次回想起这句话。
如今,多家图书馆如纽约图书馆等,都设立了图书主题指南,帮助读者寻找那些“难以启齿”的书籍。这些书籍涵盖了家暴、抑郁、焦虑及心理疾病等主题。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指南的末尾总会附上一句话:“作为图书管理员,我们不会做任何评判或猜测,只希望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
这样的图书馆无疑充满了人文关怀,令人倍感温馨。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关怀无处不在。有些书店为健忘的读者设立了特别的专柜,如“我忘了那本书名,但我记得它的封面是红色”。
还有的书店考虑到高个子读者取书的不便,特意设置了“高个子专用书架”,相信这必定是受到广大高个子读者欢迎的设计。
在寒冷的冬季,你还会发现一些书店贴出告示:“冷了就来我的书店选本书吧!买完书,你依然会觉得冷,但同时也拥有了一份知识。”
而图书馆和书店的出现,也常常会打破我们的常规认知。比如巴西的一位公交车爱好者安东尼奥,就将公交车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小型图书馆。
而在保加利亚的一个度假村,海滩上建起了一个图书馆,摆放着2500多本书籍。虽然面临涨潮的风险,但这份对阅读的鼓励与支持却令人感动。
在德国的弗莱堡大学图书馆,为盲人设计的专用通道却因设计失误而无法使用,这无疑是一个遗憾。
除了这些贴心的设计,一些图书馆和书店还有着独特的规矩。比如牛津大学的伍斯特学院图书馆曾有“脱衣读书”的传统。尽管这项传统在2011年被废除,但这些传统的存在无疑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有些书店如杭州的两家店有“每半个月只卖两本书”的规矩。而图书馆中的图书管理员或许正是身怀绝技的未来作家或是拥有故事的有趣灵魂。
在书店里,我们不仅是读者,也是被观察的对象。苏格兰一家二手书店的店主肖恩·白塞尔每天都在观察顾客与店员,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与趣事。最终,《书店日记》诞生了。
无论是在人来人往的书店里留下沙雕、温情还是遗憾的回忆,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收获一份独特的经历。
那么,关于图书馆和书店的你,又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故事呢?不妨与我们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