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核心内容,这份详尽的工资单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反映了每位员工的姓名与收入情况,更了各区公司的高管人数、外籍员工的姓名及具体薪酬数据。在繁复的数字背后,隐约可见一个普遍现象——“差异,贫富悬殊”。
关于外籍员工的负担:
曾有一位在大型外资广告公司担任总裁秘书的人士戏言,“外籍员工的月住宿费用堪比其整年收入”。的确,外资企业的焦点话题除了五花八门的业务外,还有住宿、差旅等福利的差异。据我们了解,该公司为外籍员工全年承担的开支如下。
北京公司承担了28名日籍员工的年度费用,总计近两千万元。其中年薪最高的接近两百万,最低的也在五十多万左右。上海公司的12名日籍员工年度开支同样不小,其中最高年薪过百万,最低也有六十万。广州公司的日籍员工虽然较少,但年度总开支也相当可观。
关于本土高收入:
总部唐姓总经理月薪高达十二万。总部李副手的月薪为六万。HR的孙负责人月薪稍高,超过七万。法务部的吴负责人月薪虽较低,但也有两万多。传媒公司的冯总月薪八万左右。在财务部、总务部等部门的高层也有不菲的收入。
而关于本土低收入:
大部分本土员工的收入在五六千左右徘徊,其中不乏实习或后勤岗位的一千多元低收入者。对于一些本土的专业人士,即使是副总监级别的收入也往往不超过两万,总监级别的则多在三万以下。对于国籍的员工,如果从入职,薪水起点虽有所提高但仍然有限;若在日本留学并从日本入职后派遣回国,则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月薪一万二千元并享受与外籍员工相同的住房福利。
日系公司的福利待遇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的优势。我们不能因为基层收入的相对较低就日本公司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事实上,还有很多本土公司的福利待遇更为简陋。我们无意评判企业运营的优劣得失,只是希望广告行业能够更加关注和善待其专业人才。
如今广告行业的加班文化盛行,许多脑力劳动者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我们真的只是从事着体力劳动的“”吗?
言尽于此,吾辈须更加努力以求得一份心安之工作。有些话如不能在世间播撒真理的种子,或许它就会被更多的杂音淹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