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术论文的撰写暂时告一段落,其实才刚刚迎来一场学术的“马拉松”——漫长的审稿流程。
对于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新人而言,或许还不太清楚这审稿流程中的弯弯绕绕。在这迷雾中,大家不免心存疑惑,对结果感到茫然无措,只能在漫长的等待中找寻线索。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了解并应对这神秘的审稿之旅,本期学术小百科将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期刊的审稿流程。
一、初识审稿
二、专家复审
专家复审,也称为外审或同行评议,意味着您的稿件将进入专家视线。这一环节通常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
期刊的质量越高,参与审稿的专家数量就越多,且更具权威性。例如,一般期刊的审稿人国内大约3人左右,而SCI期刊最多可能也就5人左右的专业人士参与。
三、主编终审
通过外审并获得刊发意见的稿件,将进入编委会或主编终审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后,您的文章便可以宣布被录用,退稿的风险在这一阶段相对较小。
终审是文章审稿流程中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有时快有时慢。
若能顺利通过以上流程,那么恭喜您,您的文章已经离发表不远了。接下来,只需静待文章见刊即可。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么多的审稿环节,一篇文章何时才能顺利发表呢?”别急,下面为您揭晓。
期刊的审核周期,即从投稿到返修的时间,通常在1-3个月左右。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同行评审上。
大部分非核心期刊的审稿过程并不包含外审环节,因此其审稿时间通常比核心期刊要短。但不同期刊的审稿流程有相似之处。
审稿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同行评审速度、来稿量的增多、论文数据的繁杂程度等。
期刊的等级越高,其审稿周期就越长。若投稿三个月后仍未收到审稿意见,您可以通过投稿系统、电话、邮件等方式查询审稿进度。
(2)提高学术水平。优秀的论文能够让审稿人眼前一亮,提高文章的录用率。论文的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可读性强、论点新颖独到、语言表达流畅以及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3)选择合适的期刊。选择刊物时也有许多讲究。不应只看重影响因子高低排名而盲目跟从,而应该综合考虑专业对口、行业符合以及论文质量是否与此刊物相匹配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