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半结构化访谈?
要了解“半结构化访谈”的概念,我们首先需要回顾陈向明(2000)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提及。这是一种研究谈,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与日常谈话不同,半结构化访谈是有特定目的和一定规则的研究谈。
根据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访谈可以分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三种类型。其中,“半结构化访谈”是指研究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受访者积极参与。这通常意味着研究者会提前准备一个访谈提纲,在具体访谈的时候,提纲主要作为一种提示,鼓励受访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根据访谈的具体情况对访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
在半结构化访谈中,研究者既不是完全主导整个对话过程,也不是完全放手让受访者自由发挥。这种访谈方式旨在通过灵活的提问和对话,深入探索受访者的观点、解释和经验,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研究现象。
02
如何选择访谈对象?
在选择半结构化访谈的访谈对象时,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目的性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可以基于样本的特性利用以下九种策略来完成目的性抽样:
- 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选择研究现象中非常极端或被视为“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调查。
- 强度抽样: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进行研究。
- 最大差异抽样:确保抽取的样本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将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各种不同的情况。
这些抽样策略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访谈对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从而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研究信息。在具体操作中,还会考虑到抽样的具体方式,如滚雪球式、机遇式抽样等。
03
如何确定研究应访谈多少个人?
通常而言,“饱和”被视为是质化研究所用样本量充足的标准。在半结构化访谈中,达到“饱和”的状态是判断研究是否足够深入、信息是否足够全面的重要依据。不同的“饱和”标准如“理论饱和”、“意义饱和”等,各有其侧重点和应用场景。
以“理论饱和”为例,当研究者在一遍又一遍看到相似的情形不断出现时,即可从经验层面确认类属的发展已经实现饱和。这时,理论上新的数据不会再带来新的属性或更深入的理解。而其他如“意义饱和”、“(编码)主题饱和”等也有各自的判断标准和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研究者通常会选择一种“饱和”标准作为参考,通过不断收集和分析数据,观察是否出现新的编码、主题或信息。当新的数据不再带来新的发现时,就可以认为达到了相应的“饱和”状态,此时即可停止进一步的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的样本量并非固定,而是根据研究是否达到“饱和”来判断。到底应该访谈多少个人,取决于我们的研究是否满足了相应的“饱和”标准。
半结构化访谈是一种灵活而深入的研究方法,通过合理的抽样和判断“饱和”状态,我们可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在选择访谈对象和确定样本量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的目的、研究现象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的资源等因素。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也为半结构化访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依据。
04
半结构化访谈的技巧与注意事项
<span style
(4)“意义饱和”的探索与研究深度
Hennink 等研究者(2017 年系列研究)对深度访谈与焦点团体研究中的“意义饱和”样本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编码主题饱和”进行了比较。结果揭示,要达到“意义饱和”需进行约 16 至 24 次个体访谈,而大约在完成第 10 次焦点团体访谈后才开始显现出“意义饱和”的迹象。一般情况下,我们发现,达到“意义饱和”所需的样本量要大于“编码饱和”所需的。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意义饱和”的概念,Hennink 等研究者(2017)创新地设计了一种“意义饱和坐标图”。在此图中,横轴代表访谈的顺序,纵轴则用于区分不同的编码。空心的方块代表该编码首次在研究现的时间点,而实心方块则标示该编码意义达到饱和的时刻。当某编码下不再产生新的子编码类目及其意义时,即视为达到饱和。
04 探究“饱和”概念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疑虑
1. 诸多学者指出,“饱和”并非一个固定的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样本量大小与“饱和”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Wray 等研究者(2007)发现,尽管随着受访者数量的增加,新主题的数量逐渐减少,但即使受访者数量增加到 200 人以上,仍会不断有新的编码和主题被发掘出来。在已有 25 名参与者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主题大约需要增加一位受访者;而当参与者数量达到 400 人时,新增主题则需要更多的受访者参与。
2. “饱和”只是影响受访者数量的因素之一。在实际访谈中,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都会对研究者是否继续收集数据产生影响。
3. 要确定达到相应“饱和”标准所需的人数是一个研究过程中的动态决策。然而在制定研究计划时,我们仍需对其做出预测。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以往类似研究所使用的访谈人数来预设自己研究中可能访谈的人数范围。这样的预估虽带有一定主观性,但在实际研究中仍可作为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陈向明著.(2000)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本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孟慧.(2004)发表了关于研究性访谈及其应用现状和展望的文章,收录于心理科学期刊。
谢爱磊与陈嘉怡.(2021)发表了关于质性研究的样本量判断的文章,详细探讨了饱和的概念、操作与争议,并收录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杨莉萍等.(2022)发表了关于质性研究中的资料饱和及其判定的文章,文章收录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
Bowen, G. A. (2008)在其研究中探讨了自然探究中的饱和度概念。
Constantinou 等人(2017)提出了一种比较主题饱和的方法(CoMeTS)。
Kerr 等人(2010)研究了如何在定性研究中评估和证明数据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