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
《大分流》是由[美]彭慕兰著,黄中宪译的作品,由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于2021年4月与读者见面。
《大分流》内容概述
《大分流》是经济史研究中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为何西欧能率先转型至现代经济增长模式,而与之相似的却在18世纪后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书中,彭慕兰揭示了近代时期和西欧的发展状况,并展示了两个地区在人口、资本积累、技术、土地与要素市场、家庭决策等方面的惊人相似之处。
彭慕兰在书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直到1750年之前,东亚和西欧的核心区域在许多方面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当涉及到奢侈品消费和“资本”制度时,虽然东西方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却不足以解释两者之间的大分流。从生态制约的角度来看,(和日本)与西欧所面临的压力是相似的。
学术界的评价与讨论
这本书对于西方学者而言,打破了“冲击-回应”模式以及欧洲中心,使得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发展。著名经济史学家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称赞此书了欧洲中心,让欧洲人认识到历史上并不只有他们曾站在经济增长的大门前。
对于学者来说,这本书极具开创性。它强调了交互式比较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现代经济增长可以有多种形态。书中内容引发了学界对大分流发生的时间、原因以及中西方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
大分流的讨论与争议
自《大分流》出版以来,关于大分流的讨论持续不断。学界对大分流的讨论焦点包括大分流的时间、原因以及中西方的制度、文化、人口、技术等方面。也有学者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大分流问题。
关于大分流的时间,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彭慕兰认为大分流发生于18世纪中期,而其他学者则有不同的观点。关于大分流的原因,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包括制度、文化、技术等。
真理越辩越明
这些争议极大推动了学界对大分流问题的认识。学者们通过不断的辩论和交流,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如彭慕兰所说:“面对一些宏大的历史课题时,仅凭一己之力提出完全正确的解释是不太可能的。”而真实的经济史也终有一天会在不断的辩论中被还原。
结语
《大分流》不仅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我们理解历史、认识现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彭慕兰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