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初冬时节,雷竹的丰收为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建瓯市川石乡的田间地头,一根根翠绿的竹笋在雨水的滋润下破土而出,为这片乡村增添了新的活力。11月16日这一天,村民们欢声笑语,纷纷扛起锄头,迫不及待地走进竹林,期待着丰收的喜悦。
“一亩雷竹胜过十亩粮田,三亩四亩娶得新娘,五亩八亩兴建楼房,十亩之产便能迈向小康。”这句在建瓯川石乡广为传唱的歌谣,见证了这里与雷竹产业的紧密联系。作为“笋竹之城”,建瓯市积极推进笋竹产业,发挥其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优势,尤其注重雷竹产业的发展。川石乡作为建瓯的笋竹重镇,更是以雷竹产业为核心,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的发展蓝图。
值得一提的是,全乡联合社的雷竹种植面积达到了5350亩,年产量惊人。每天的产量能达70000斤,不仅满足了周边省份的需求,更远销至深圳、香港等地。每亩的产值高达2.5万元,预计今年的总产值将突破惊人的1大关。
那么,这一根根竹子是如何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的呢?川石乡成立了“述义”、“五福”等雷竹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动雷竹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建+合作社+农户+科特派”的模式,充分发挥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结合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成功提早并延长了雷竹的出笋时间,提高了出笋率和市场价格,有效地推动了全乡雷竹产业的蓬展。
在溪口村,记者亲眼目睹了与众不同的种植技术。这里采用玉米秸秆保温覆盖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谷壳保温,其效果更为显著。东河雷竹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吴增付介绍说,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每亩地使用玉米秸秆替代谷壳保温,可以节省2400元的成本,而且这些玉米秸秆均从安徽运来,既环保又促进了建瓯雷竹产业的发展。
在雷竹产业的道路上,科技特派员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通过高效的培育技术、生态培育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手段,改善了雷竹的生长环境。引进先进的种植设备,提早出笋时间,提高雷竹笋的效益,为全乡的雷竹栽培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东河雷竹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黄德婢分享道,合作社使用的有机肥料让土壤保持,有利于雷竹笋的生长。合作社还引进了新的灌溉设备,有效控制土壤湿度,促进笋的生长。无人机的高效打施肥技术也让雷竹更大更嫩。
当产量与质量得到提升后,市场便成为下一步的谋划重点。起初,川石乡的雷竹并不知名,“有产量无销路”曾让种植户们陷入困境。经过种植大户吴增付的努力推销以及与各大超市的合作,市场逐渐打开,订单量大幅上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积极劝说合作社,形成了“农超结合”的新模式,直接为超市供货,免去中间商差价,大大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