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三年的业绩报告来看,云从科技的成长速度相对缓慢。数据显示,该公司2019年至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8.07、7.55和10.76,而同期扣非后的净利润则连续三年呈现亏损状态。尽管2021年的收入相比2019年仅增长了约三分之一,两年的复合增长率也仅为个位数。
云从科技似乎成为了揭示人工智能行业泡沫的标志性案例。
收入质量每况愈下
如果说云从科技的收入在数量上稍显不足,那么在质量上的大幅下滑则更加令人担忧。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四大板块。相较于前些年的稳步增长,到2021年,除了智慧治理板块外的其他板块收入都出现大幅下滑。尤其是智慧治理的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约六成提升至2021年的八成以上,这似乎预示着公司的业务范围正在逐渐收窄。
在客户结构上,云从科技对特定地区的依赖度较高。例如,其第一和第二大客户均来自智慧治理板块,且收入占比超过一半。更值得注意的是,四川云从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的项目合同金额虽有所调整,但仍是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广州南沙区卫生健康局的项目也是公司的重要客户。
尽管这些订单并非来自关联方,但它们大多来自公司注册地附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业务拓展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云从科技在智慧治理领域获得了大量订单,但其毛利率并不理想。与商汤和格林深瞳相比,其毛利率明显偏低。这不禁让人质疑其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真正实力。
由于承接了大量地方的新基建项目,云从科技的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持续增加。这也意味着公司面临更长的回款周期和更高的资金压力。
严冬尚未过去
面对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云从科技不得不采取措施削减成本。数据显示,公司自2021年开始大幅裁员,员工总数较上一年底有所减少。公司对研发团队的规模进行了调整,导致销售、技术、管理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展望未来,云从科技的成长前景并不乐观。最新数据显示,公司期末在手订单金额大幅下降。这再次印证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潜力的担忧。
在本次IPO中,机构对云从科技的认可度低于商汤甚至低于规模较小的格林深瞳。由于人工智能公司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市销率成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估值方式。云从科技的市销率远低于商汤和格林深瞳,这也导致了其IPO募资金额的严重缩水。
据招股意向书显示,公司原计划募金37.5用于相关项目投资,但实际募金净额仅为16.3。
总体而言,云从科技面临的市场环境与其业务调整压力依然严峻。对于这一领域的其他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一案例亦具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