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领域探索:是探究学习与教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它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与心理学和教育学相互交织。
2、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包括五要素(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策略)和三过程(感知、记忆、思维)的探索。
3、教育心理学的功能:有助于教师准确诊断问题,提供教学理论指导,预测并干预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过程,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完善期等不同阶段。
6、布鲁纳等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初中阶段的半成熟半幼稚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主导地位,以及反省思维的出现;从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的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
12、例如,2岁时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阶段发展理论,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4、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为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个体在行为和内心活动上表现出的稳定和独特的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基本信任感与不信任感、自主感与羞耻感及内疚感等心理冲突和发展任务。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和同辈等。
18、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成分。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48.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了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类型和记忆保持等方面的内容。为保持文章篇幅相当并符合要求,这里将这部分内容简化为概述:该部分讨论了学习理论的不同观点,如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知识学习的类型和方法;以及记忆系统的运作和遗忘理论等。
49、为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和记忆保持能力,教师和学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如直观教学与概括教学相结合,合理运用变式等教学方法。
50、在教育中,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