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电商巨头在存量争夺战中持续发力,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在维护商家和消费者权益的也尝试在合作中寻求共赢,或是将视线投向海外以寻找新的增长点。当前,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正朝着追求质价比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促使电商平台们不断强化业务优势,深化竞争护城河,以期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12月9日晚,各大电商平台同步启动了“双12”活动。相较于侧重天猫品牌的“双11”,此次“双12”更加关注淘宝中小商家,通过随机性玩法使用户能够体验到特色供给。受制于今年“双11”的漫长促销周期以及商家的疲态,商家和用户的积极性在“双12”上难以再次达到高峰。
尽管如此,“双11”“6·18”等大促活动的存在依然有其必要性。经过电商长达十六年的营销和教育,超级大促已不仅仅是简单的销售活动,更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特定符号。这类活动不仅塑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智和习惯,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争取收益、提升品牌曝光的机会。
电商平台正在重新寻找定位,以适应存量竞争的环境。他们在性价比供给、商家扶持和业务互通等方面寻找竞合之道,以迎合消费新趋势。今年以来,电商平台针对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整。
情绪消费升背后
今年“双12”,电商平台在活动中增加了更多玩乐的环节以刺激用户消费热情。淘天上线了“捡宝”游戏,用户发现“金铲铲”标识并点击即可获得低至一折的商品。此举被视为增加用户粘性和购物乐趣的创新尝试。
根据数据显示,“95后”和“00后”消费者占比逐年上升,“双11”期间他们的消费占比大盘交易额更是超过了50%。这促使电商平台在“双12”中更加注重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和需求。
在商品选择上,除了低价产品外,带有网络热点、有趣特色的商品也被纳入活动池中。如减压产品、热门电影《好东西》的同款商品等,这些商品迎合了消费者释放情绪、追求悦己的消费心理。
商家与平台的共舞
今年以来,部分商家开始反思大促活动的投入与收益问题。他们担心营销投流后利润被进一步压缩甚至亏本。也有商家看到了大促活动中的机会,通过大促活动吸引新用户、推广新品、提升品牌知名度。
尽管“双11”“双12”的声量有所减弱,但电商大促的商业价值依然存在。对于一些品牌来说,这些大促节日仍然是突出的增量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家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重新定义“双12”
回溯“双12”的历史,“双12”曾与“双11”齐名,成为年度大型购物狂欢节。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变化,“双12”需要与“双11”有所区别,以覆盖更广泛的用户和提供更具特色的供给。
电商巨头正在寻求存量时代的增量机会。他们通过引入新的支付方式、拓展全渠道布局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用户。商家们也在调整经营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渠道并合理分配团队资源。
结语:“双11”“双12”等大促活动仍是电商行业的重要节点。尽管面临挑战和变化,但电商平台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依然存在。在存量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将是电商平台和商家共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