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故事,讲的是“刻舟求剑”的道理,它是对一种机械和死板套用思维方式的讽刺。
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并启动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这一新兴行业逐渐崭露头角。许多人才尚未有现成经验,多从传统行业转行而来。那么,在互联网金融品牌构建过程中,传统行业的运作思路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将从实例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简单粗暴的营销并非互联网金融品牌的正道
自2013年9月互联网金融的蓬展以来,到2014年底,国内P2P平台已达到1575家,但问题平台数量也急剧上升。如同现今的烧钱式推广,表面上看似火爆,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如预期。这种大肆投入的推广方式,更像是在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而非长期的品牌建设。
二、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的深度剖析
笔者自参与自贸区成立以来的互联网金融工作,见证了行业的发展与变迁。笔者在一线全面操盘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
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一二三”。即以服务客户、解决客户具体问题为中心;内部产品与运营与外部品牌和传播两个方面相结合;让客户从知道、相信到使用的三个环节。与传统品牌建设不同,互联网金融品牌更注重的是信任的建立。
以某一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例,该平台依托专业人才,经过多年的稳健运营,实现了大量的注册客户和交易额。这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烧钱推广实现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品牌建设和客户信任的积累达到的。
三、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的误区与对策
从近年来的行业状况看,许多平台盲目追求快速扩张,走入了误区。其中一个误区就是过度依赖线下渠道发展。虽然社区门店O2O模式在初期可以作为一种起步方式,但长期来看,真正能够无限放大客户群的仍然是互联网。
另一个误区是烧钱式推广。这种模式下的平均获客成本高昂,且购买转化率低,造成了大量的无效广告费用浪费。
四、互联网金融品牌建设的正确路径
要选择有实力的平台作为基础。要有明确的品牌规划,了解推广费用与获取客户的关系,优化运营策略。第三,做好内部建设,包括网站优化、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第四,加强技术安全建设,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第五,做好财务核算和投资评估工作,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在上述框架下,强化全国媒体的宣传与传播,但同时要识别有效与无效的广告费用,及时调整策略。随着监管的,互联网金融将越来越规范。谁能够更好地强化内功,包括技术、运营、产品、风控、法律等方面的基础工作,谁才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上是笔者的观点与经验分享,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1] 《企业深度法治管理3D理论》 张京宏、沈宗南、罗腾 著
[2] 《自贸区互联网金融实践与传统企业转型》 张京宏 范培帅 范庆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