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内看客心态蔓延的年代,逆向收购论不绝于耳。深知世间耐得住寂寞,肯踏实潜心研发者寥寥无几。
2003年,我国为进一步强化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将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上日程。多次鼓励,为海外扩展铺平道路,这为联想并购IBM PC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通过新闻发布会,以12.5亿美元的壮举成功收购了IBM公司的全球个人电脑业务。这一新篇章的开启,标志着联想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回溯至1992年,IBM推出的Tinkpad笔记本电脑成为业界的标杆产品。正是基于Tinkpad的品牌和技术力量,联想成功进入了采购的视野。
企业之大者,不仅要顺应战略方向,更要以战略为导向,精心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当时的联想在PC市场上占有国内四分之一的份额,然而在国际市场中仅有2%的微小份额。相较于全球的巨头如戴尔和惠普,联想确实需要寻求更广阔的舞台。而国际化品牌的建立和销售渠道的打通,单靠自身之力难以为继。并购成为了联想国际化的首选路径。
在当时的情境下,若联想全身心投入芯片研发,或许今日将面临没有大型PC品牌的局面。这一点从日本计算机品牌的黯然退场中可见一斑。
联想于2017年果断采取行动,以255亿日元收购富士通PC业务后市场份额飙升至日本第一。这是明智的决策。
从1995年起,CPU市场格局愈发明确:英特尔与AMD的双巨头地位难以动摇。IBM的操作系统则与微软紧密结合,形成“文泰来”商业,成为PC行业的标准基石。
面对这样的行业格局,联想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英特尔的CPU行业默认标准、文泰来的标准化底座以及知识产权三座大山。
回顾历史,90年代初的联想若想开发新的CPU技术并推向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的市场环境、技术优势和生态规则都是“文泰来”多年经营的结果。而今来看,联想在商业策略上选择稳步前行、厚积薄发无疑是正确的。
联想的大战略从未走偏。它需要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时机。例如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顺利进入欧美高端市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首先这次并购提高了联想的专利、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再者这次成功使得联想获得顶尖实验室及全球供应链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这为联想在国际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想的研发人员超过万人,其研发实力在业界首屈一指。此外在全球拥有30多家制造基地和五大工厂。
- 在国内设有武汉、合肥、重庆、深圳智能制造基地。
- Augsburg的Esprimo系列产品做工精湛,展示了联想制造精密产品的实力。
为了确保这次并购的成功, 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为顾问并进行了长达13个月的艰苦谈判与IBM达成合作协议。最终在2005年完成了这项历史性的收购。
此次收购, 不仅为联想打开了国际市场的通道、缓解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 更为其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联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放眼全球, 联想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努力向其他和地区稳步迈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联想会继续加油, 为制造赢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