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管理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质量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管理的缺失。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企业推进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误区,并逐一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
企业质量管理的双重困境
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对产品质量的认知存在两个主要的误区。
一、意识缺失
许多人认为质量价值观是虚无的,但实际上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在国人的思维中,“差不多”、“大概就行”盛行,这种观念导致企业对细节的忽视和粗糙的工作态度。
在生产过程中,为节省时间或资源,可能会出现装配偏差、不精确的螺丝紧固、对次品处理不力等情况。企业未形成“一次做对”的文化,却要求别人的工作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二、方法缺失
质量管理并非仅靠意识和精神就能提升,它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和流程。
◆首先,企业需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向高层管理负责,而不是只对生产或研发部门负责。该部门应包含套路、体系套路、管理套路以及技术工具套路等多方面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
◆其次,建立并落实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不仅依赖于个人技能,更依赖于制度和流程。
◆第三,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如零缺陷理论、PDCA循环、精益生产等,指导实践工作。
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的三个层次及其应对策略
一、检验阶段的质量管理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仍停留在检验阶段。产品一旦下线,就立即进行修理,生产计划员因无法预测发货时间而倍感压力。
企业需转变观念,重视质量部门的作用和地位,并从源头抓起,培养员工的沟通和担当意识。
二、生产阶段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不应只由生产人员“背锅”。低层次问题如螺丝漏上、安装走线工艺差等常被归咎于员工责任心不强,但加大考核并不能根除问题。
管理者应反思工艺文件是否精准、员工培训是否到位、防错装置是否可用等问题,而不仅是责怪一线员工。
三、研发阶段的质量管理
最高层次的质量管理应在研发阶段就开始。研发决定了产品质量的70%,因此早期供应商的介入和研发人员利用供应商的专业优势至关重要。
研发过程中需控制四个阶段:规划、设计、试制和生产。要坚持开放,考虑生产方式和采购方式,确保产品的可制造性。
结语
所有的质量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管理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应确保质量目标与经营方向一致,通过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全面推进质量工作的开展。人的因素在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培养员工的意识和技能是提升质量的关键。
戴明博士曾说:“追求技术层面的质量是不够的,必须在管理上有所转型。”企业应不断学习和改进管理方法,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注:文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均来源于权威机构和企业的实际经验总结,旨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