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刚刚过半,我却忍不住想要说出这句话:在一年之内,我们似乎已经有些“审丑疲劳”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着迷于审丑呢?为什么有些人在看到“丑”的东西时,会感到一种特别的?
我们为何会被“丑陋之物”所吸引?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潘多拉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心理机制源于人的猎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简单来说,就是“不禁不为,愈禁愈为”。当某事物被简单地禁止或不被明确定义时,这反而会引发人们对该事物的特别关注和探究。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周围世界新事物的探索需求。面对外界较为新颖的事物时,人的心理会产生多重反应。
- 恐惧:这是人的心理安全机制被触发,机体的活跃度明显上升,为应对潜在危险做好准备。
- 猎奇心理:与恐惧情绪类似,伴随着兴奋感。猎奇心理极大地激发了个体兴趣,引导行为倾向。
- 逆反心理:当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常伴随着强烈的抵触情绪。
审丑文化为何会流行?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而审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尊重需要。
1. 对他人的尊重——移情与利他
就像豆瓣丑东西保护协会的口号:“丑东西们在一起,快乐欢愉,不用在乎别人的目光。”我们在丑的东西身上看到了不被善待的自己,从而产生移情,将尊重给予需要帮助的人或物。
2. 被他人尊重——社会称许性与自我展露
在文化话语权回归平民手中的当下,土味视频正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冲击着主流文化。这些视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获得社会认可的窗口。
3. 自我尊重——下行社会比较
土味视频的流行,不仅因为其满足了部分人的社会比较需要,还因为有些人通过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来获取自尊和自我优越感。
审丑并非都是积极的。过度追求审丑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过度追求土味视频可能会让人产生畸形的。
丑与美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美和丑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审美标准是复杂且多变的,它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视觉审美为例,人们大脑对美的外在形态有一个图式,这是人们审美的基础。而审丑则可以从“丑东西”中寻找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
审丑文化作为一种大众自发选择的自我表达,拓宽了文化边界、丰富了审美内涵。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审丑现象,避免过度追求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