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究竟是何意涵?
董良博士指出,其核心在于设定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设备管理涉及到工作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方面,而信息流在当今知识社会中正逐渐展现出其巨大的价值,推动着设备管理的智能化进程。
全寿命周期管理离不开设备可靠性数据。这些数据为分类、分析、比较和决策提供了基础。例如,在工程阶段,我们会对设备的可靠性和完好率进行评估,预测五年、十年后的状态,并据此调整工程设计和设备选型。
那么,如何确保设定目标的实现呢?在使用阶段,维护和维修是关键。这需要依据目标要求制定合适的维护维修策略,明确所需的人员、技能、工作量和定员,以及备品备件、安全库存、订购点和订购量等。
这些流程和决策需要在集成的信息化平台上进行,以实现工作流、物流、资金流和数据流的顺畅运行。
特别地,对于那些关键和重要的设备,董良博士强调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和安全完整性(SIL)分析的重要性。现代设备管理更加注重设备的状态,而非单纯的预防性管理。
全寿命周期管理分为两个主要阶段:EPC阶段(工程阶段)和设备运维阶段。以海洋石油设备管理为例,虽然EPC阶段和后期运维阶段通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但它们在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却是密不可分的。
董良博士指出,许多企业在运维阶段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整理和规范数据,但这往往导致很多数据无法获取。他建议这些工作最好在EPC阶段就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为何要在EPC阶段开始LCC管理?董良博士解释说,设定设备的开机率及风险等级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先决条件。在EPC阶段就考虑这些问题,可以避免后期出现不必要的困难。
他提到了一些实际案例,如某个石油炼化厂的项目。在EPC阶段就提出了建立设备管理信息化系统,规范数据收集和备件管理。这样可以在前期做好所有准备,使后期的运维工作更加顺利,从而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降低LCC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
那么,如何衡量维修维护的价值呢?董良博士认为,从财务角度来看,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是增加资产投资回报率,降低设备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在运维阶段,除了提高设备开机率外,还要尽可能地降低运维成本。
他强调了定量分析的重要性。设备管理人员需要清楚地说明每一笔维护维修费用的去向,包括具体的设备、故障情况、停机时间、更换的备件以及相关的人工和费用。这些信息和数据应该在设备的每一项维护维修活动中从底层开始收集。
董良博士分享了如何计算设备使用阶段的LCC成本。他提到LCC主要由EPC和生产阶段的费用构成。虽然EPC阶段的费用通常较为明确,但关注点更多的还是在生产阶段即设备使用阶段的费用。通过合理的计算和对比,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以上就是董良博士在“2021第六届设备管理全议”上关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精彩分享。
(后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