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某版本英语教学教材指南)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标准与教材均对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针对必修与选择性必修阶段的阅读技能,课标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在选择性必修阶段,学生需掌握的阅读技巧包括:
- 辨别并分析语篇中的核心观点及事实。
- 辨识语篇的重点内容及其支撑性论据。
- 识别语篇中的时间顺序、空间布局、流程走向。
- 理解多模态语篇中文字与非文字信息(如图表、图像、声音、符号)在构建整体意义中的作用。
- 依据定义线索理解概念性词汇或术语的含义。
- 根据语篇标题预判语篇的类型与结构。
- 借助语境线索或图表信息推测语篇内容。
- 通过预测与设问深入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
- 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中的隐含信息。
- 依据连接词判断语篇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 对语篇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审视。
课标还对课外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必修阶段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量至少需达到1500词,整个必修阶段累计不少于4.5万词;而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生每周课外阅读量则需至少2500词,整个阶段累计不少于10万词。
教材为满足课堂教学需求,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全面调整与优化。在阅读教学的教材改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阅读输入量。选择性必修阶段的每个单元设有四篇阅读语篇,分布在教材的不同板块中,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主题意义。
(2)提升语篇质量。教材中的语篇具有多样化的体裁、时代感强的话题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地道的语言表达。语篇的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人文情怀高尚且教育意义丰富。
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应转变教学理念,更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为此,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 从语篇的角度和高度教授阅读。将阅读课文视为具有意义、逻辑连贯的语篇,注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 重视学生的预测与设问。鼓励学生通过预测和设问来理解语篇,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强化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 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对语篇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