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文所述,利润表上呈现了三个关键的利润概念,即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以及净利润。接下来,我们将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释。
一、营业利润详解
在利润表中,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营业利润。它并非仅由企业的营业收入所决定。
营业利润是多种项目加、减计算的结果。它包括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等。其中,有的项目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如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等;而其他收益则可能与营业收入的关联度较高。
还有一些项目与营业收入并无直接关系,比如利息收入、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以及资产处置收益等。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减值损失和信用减值损失的核算较为复杂。它们可能因企业的决策失误、与营业收入的相关性以及会计处理的选择而有所不同。
营业利润的构成可谓是大杂烩般丰富。通过调整投资收益、获取补贴以及变卖资产等手段,企业可以在营业收入不佳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一定的营业利润。
二、利润总额解读
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再减去营业外支出,即得到利润总额。
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日常营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如无法支付的应付款、罚款收入等。例如,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质保金,若对方单位注销,则可能形成无法支付的应付款,从而构成营业外收入。
相对而言,营业外支出则是企业正常经营和投资活动以外的支出,如罚没支出、捐赠支出及非常损失等。
三、净利润阐释
从利润总额中减去所得税,便得到净利润,这也是民间常说的纯利润或税后利润。
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财务业绩的关键指标。它是企业工作业绩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对于评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股东回报能力至关重要。
净利润还是企业估值的基础。在资本市场中,市盈率等指标都是以净利润为基础进行计算的。
四、三个“利润”的功用
这三个“利润”在财务报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营业利润反映了企业经营、投资、争取补贴及处置资产等多方面的综合成果。而净利润则代表了企业一段时间内的最终财务业绩。
从分析的角度看,营业利润的价值在于揭示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结构;而从衡量企业对股东的综合回报能力及估值的角度看,净利润的价值则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