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的一次采访中,他提及了农村地区孩子在优质教育上的困境。身为中产家庭出身的他,生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自小便在优质教育资源中沐浴着阳光。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知识水平,为他在求学之路上铺就了捷径,这往往是一些偏远地区或农村孩子所无法企及的。
不只是农村地区,现如今县城的孩子们也渐渐感受到与城市孩子的差距。经过三十年的教育人才流失,小县城里的顶尖人才逐渐流向了城市。县城的人口结构以农村人口为主,而上一代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大多选择定居于城市。这种人口流动的背后,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人口素质差异。
十年前或许还能依靠个别天赋异禀的考生来打破这种局面,但在全民高考、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四十年里,那些具备特殊天赋的考生早已通过高考走入大城市,并带走了优秀的基因。与此优秀的教师资源也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特别是年轻的教师,这种情况愈发严重。小县城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显得捉襟见肘,这无疑削弱了它们的教育竞争力。教材内容的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科普化”。尽管课本中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科研案例和科学家故事,却削减了对理论原理的阐释和公式的推导,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学科知识。
教育学生透彻理解理论原理、培养逻辑能力、构建知识理论体系的重任便更多地落在了教师肩上。考虑到人才流失的现实,县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大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加剧了县城与大城市孩子在教育上的鸿沟。
除此之外,硬件设施和经济条件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大城市的孩子在视野、资源和机会上均远超县城孩子。这种全方位的差距使得县城孩子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