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的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加标回收率不理想的情况,这往往意味着实验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差。尽管实验操作步骤正确无误,但问题的排查依然颇为复杂。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加标实验,以及在哪些环节最容易出现加标实验的失败呢?
加标回收率不仅反映了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分析方法是否适合被测基体。通过及时地发现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确保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我们了解什么是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率指的是在测定样品的于同一样品的子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通过将加入标准物质后的测定结果与未加入标准物质的样品测定值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加入标准物质的回收率。这种回收率分为空白加标回收和样品加标回收两种。
对于空白加标回收,我们会在没有被测物质的空白样品基质中加入定量的标准物质,并按照样品的处理步骤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与理论值的比值即为空白加标回收率。而对于样品加标回收,我们会取两份相同的样品,其中一份加入定量的待测成分标准物质。然后,两份样品按照相同的分析步骤进行分析。加标的一份所得的结果减去未加标一份所得的结果,其差值同加入标准物质的理论值之比即为样品加标回收率。
那么,如何进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呢?我们会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量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例如,在10个待测样品中,随机抽出2个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抽出的样品再各自分为两份,其中一份做平行本底测定,另一份做平行加标回收率测定。
在加标回收率测定中,加标量的控制是关键。加标物质的形态应和待测物的形态相同,且加标量应和样品中待测物的测量精密度控制在相同的范围内。还需注意一些其他因素对加标回收率的影响,如样品中的本底值、实验条件等。
在计算加标回收率时,我们需要使用特定的公式。公式的使用需满足一定条件,如同一样品的子样取样体积必须相等,各类子样的测定过程必须按相同的操作步骤进行。我们也需注意公式的不足之处,如公式中“加标量”一词的定义并不明确。
我们还要关注影响加标回收率的因素。例如,分析方法和实验条件、样品中的本底值、加标量等都会对加标回收率产生影响。特别是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较低或较高时,加标量的控制尤为关键。
在判断加标回收测定结果时,我们通常按照方法规定的水平或质量控制图进行判断。在没有这两项依据时,我们可以按照95%~105%的域限做判断标准。我们也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加标物的溶解度等。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与分析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准确理解和掌握加标回收率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请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变量,遵循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并分析原因,以便于后续的改进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