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框架设定
针对环境管理工作,应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得以有序、有效地开展。此体系需根据的活动特点、规模及环境影响等多重因素来制定。
二、方针的制定与传达
1. 环境方针的制定:
应依据自身的环境理念,活动特性以及预期的环境影响,确立清晰且具有导向性的环境方针。该方针需全面体现对环境保护的整体意图与方向,作为环境管理的最高宗旨及行动指引。
2. 方针内容与传达:
环境方针内容通常包含对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绩效的承诺,对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承诺,以及与活动、产品和服务性质相匹配的总体环境目标与原则。还需确保全体员工都能理解并执行此方针,同时向相关方公开,便于公众监督。
三、环境因素的管理与评估
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
需全面识别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因素。采用科学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
2. 法规与其他要求的识别:
应建立渠道,及时获取并识别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确保其环境管理活动符合相关规定。
四、目标与方案的实施
1. 目标指标与方案制定:
依据环境方针、关键环境因素及法律法规要求,需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并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以实现这些目标和指标。计划中需明确责任部门、时间进度和资源需求等。
2. 资源配置:
为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确定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包括配备环保设备、设施,培养或引进环境管理专业人才等。
五、能力提升与信息交流
1. 能力培训与意识提升:
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其履行职责的能力。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2. 信息交流机制的建立:
内部应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确保各部门间以及与外部相关方间能够及时、准确地交流环境信息。
六、文件与运行控制
1. 文件控制:
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包括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及作废等环节,确保文件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 运行控制:
对与关键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活动进行控制,制定明确的操作要求和标准,确保这些活动在符合环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七、监测与改进
1. 和测量:
定期对环境绩效进行和测量,包括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和统计分析,以及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检查。
2. 合规性评价与持续改进:
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问题。针对潜在问题采取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 评审的实施与输出:
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包括对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等方面的评价。评审的输入和输出应包括体系的审核结果、环境绩效的和测量结果等信息,以利于体系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