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撰写一篇关于“扇子”的短文,追溯其发展历程与变迁。须知,扇子的起源之地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纨扇”的发明。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文化与记忆的载体。
每当炎炎夏日、阳光灼人之时,尤其在没有电风扇的年代,人如何消暑纳凉?答案之一就是手持各式各样的扇子。有的人用蒲扇,有的人用折扇,不断挥动,带来阵阵凉风。
我因个人经历较晚,记忆始于虚岁六七岁之时。那时居住的房屋没有电风扇,夏日里只能依靠扇子来解热。我曾得到一把长约1.5寸的白色铁质折叠扇,图案为花卉,虽力量用尽,风力却微弱。这把扇子是我大哥传给我的。
记忆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老房子拆迁后我们才住进新的公房,家中开始拥有电风扇。最初是“华生”牌的台扇,随后又增添了两台吊扇。
关于电风扇的历史,颇有一番来历。最初是人詹姆斯·拜伦发明的固定在天花板上的机械风扇。而后,法国人约瑟夫和人舒乐分别对电风扇进行了改进和革新。
在,电风扇的普及与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购买电风扇需要实价并凭借票证。对于家庭而言,拥有一台电风扇是“大件”和“豪华”的象征。
时至今日,虽然空调的普及使电风扇显得有些落伍,但在一定意义上,电风扇仍然是夏日里的一种记忆和文化。在长期使用空调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电风扇的价值,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过多使用空调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医生建议人们应合理使用电风扇。
回望历史,无论是扇子还是电风扇,都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它们不仅带来了凉风,更承载了人们的记忆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