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涵盖了推理、规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深入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汲取智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我们思考和应对日常挑战的基础。
智商(IQ)这一概念,源于1914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登的界定。它通过一个特定的数学公式来衡量个体的智力水平:IQ是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再乘以100,用以去除数值的小数部分。
在智力测验中,若18岁以下的个体的IQ得分持续低于平均值约两个标准差,他们可能会被认定为智力障碍。过去,心理迟滞这一术语常用于描述IQ得分在70至75或更低范围内的个体。随着现代定义的不断扩展,如今更倾向于使用智力缺陷这一术语,因为它不仅涵盖了智商水平,还包含了适应的能力。
产前环境对智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患有风疹或的孕妇有较高风险生出智力有缺陷的婴儿。孕妇若在初期使用酒精或其他物,也可能增加婴儿认知能力缺陷的风险。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存在一定程度技能受损的学生,应给予特殊的关注和适合的教育安排。事实上,大约有45%被诊断为智力缺陷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仍应与同龄人一同度过部分或更多时间。
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与其IQ测试结果显著不符的学业表现时,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存在学习障碍。这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的密切关注和适当支持。
“三环”概念为我们理解天才特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描述了天才的三个维度:能力、创造力和任务执著。按照这一观点,被视为天才的个体,其IQ虽然需在平均水平之上,但不必达到顶尖水平。他们必须展现出高水平的创造力,并在特定问题或特定领域中表现出极高的专注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