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段母亲记录的“慢节奏”父女日常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视频中,父亲送女儿上学,两人不紧不慢的节奏,让在一旁拍摄的妈妈显得有些心急。
当两人终于收拾妥当准备出门时,却因选择哪双袜子而展开了深思熟虑的讨论。网友们观后纷纷发表评论,表达了类似的经历与感受。
有孩子后,许多母亲都进入了全速模式,但孩子们似乎总是不在同一步调上。尤其让人头疼的是孩子们写作业时的拖沓。例如,时常可以看到孩子因橡皮、笔等小物而“抓耳挠腮”,却迟迟不开始答题。
以一题为例,当问及这位小朋友在20秒内完成了多少题时,答案可能令人惊讶——一道也没做。父母在一旁催促,孩子却如幻灯片般缓慢进展。几回合下来,孩子可能哭闹起来,父母也感到疲惫不堪。
为何在事情紧迫时,孩子仍能保持无动于衷呢?
这与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关。育儿专家田宏杰解释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其大脑额叶尚未完全发育好,因此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孩子可能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这从一位博士妈妈被自己四年级女儿的“慢工出细活”所困扰中可见一斑。
孩子有时会抗拒即将要做的事情。如在某节目中,男孩唐笙华虽不断被父亲催促去练舞,但他的注意力始终在手机上,对父亲的要求显得无动于衷。
孩子的慢性子和好奇心也是原因之一。他们可能在执行任务时思考奇怪的问题,如“毛巾沾水会吗?”或“刷牙时为何能产生许多泡沫?”等。
对于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有效的策略是“见招拆招”。
对于慢条斯理型的孩子,建议家长把控好时间感。例如制定一个明确的作息时间表并鼓励孩子遵守。可以使用计时器或沙漏来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紧迫性。
对于“抓耳挠腮”型的孩子,提升专注力是关键。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练字或创造一个简单的环境来帮助其集中注意力。给予一定的奖励来激励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也是一个好方法。
对于那些“明知故慢”型的孩子,家长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来增加孩子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写作业时可以设置一个闯关游戏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
而对于那些总是悠然自得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应对。比如父亲选择在女儿收拾东西时在一旁玩手机,让女儿感受到压力并自己加快速度。
每个家庭中都有磨蹭的孩子和心急的父母。但教育孩子是一个既急不得也躲不得更等不得的过程。每天的催促可能很多次,但更重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