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众多安全挑战,其中包括计算机病毒的肆虐、恶意软件的入侵、攻击、计算机犯利用、网络有害信息的泛滥以及个人隐私的等。
一、信息安全基础
安全属性
信息安全的三大核心属性包括: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确保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员所知。
完整性(Integrity):保证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防止信息被篡改或损坏。
可用性(Availability):确保信息能够在需要时被合法用户正常访问和使用。
为达到这些属性,信息安全体系构建了多个层次。
四个层次详解
信息安全体系主要包括:
设备安全层:保护硬件和软件设备不受损害。
数据安全层: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内容安全层:对网络传输的内容进行监控和管理,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
行为安全层:通过监测和分析用户及实体的行为,预防安全威胁的发生。
相应地,信息系统安全涉及诸多方面:
- 计算机设备安全
- 网络安全
- 操作系统安全
- 数据库系统安全
- 应用系统安全
二、网络安全技术及加密手段
- 防火墙技术
- 入侵检测与防护措施
- VPN(虚拟私人网络)
- 安全扫描技术
- 网络蜜罐技术的运用
- 用户和实体行为分析技术的应用
三、加密与解密方法
采用加密技术以保障信息安全传输,其中包括:
使用对称密钥进行对称加密,如DES算法;以及使用非对称密钥进行非对称加密,如RSA算法。
四、安全行为分析与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用户和实体行为分析(UEBA)是重要手段之一,其包括数据获取层、算法分析层和场景应用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能够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预测未来的网络安全发展趋势。
该技术涉及海量多元异构数据的汇聚融合,多类型网络安全威胁的评估,以及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与决策支撑。网络安全态势可视化技术使得安全状况更加直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