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令人深感兴趣的数据:在企业之中,往往隐匿着诸多潜力的"能人"。他们也许只身为主管或班组长,并未经历专业管理培训的洗礼,然而他们所蕴藏的大智慧却是不能忽视的。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他们总能提炼出独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之道。
某次,我在中部省区的一处偏远小镇的工厂中,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这家工厂的员工大多来自周边的农民,对于我提出的询问,他们或是不解其意,或是显得漠不关心。这样的情境让我的访谈变得艰难——直到我遇见了姓岳的车间。
岳正值壮年,举止儒雅,戴着眼镜,他在这个工厂中是那颗耀眼的大专生之星。他的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清晰的思路和深邃的见解。
经过了解,我得知两年前他还是另一车间的工段长。当时,那个车间经常遭遇各种问题,不仅频繁发生,而且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不达标。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岳竟然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成功将这个车间打造为公司中最为优秀的车间。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何为好领导的定义?
岳分享道:“作为领导,我的责任就是解决混乱、制定规则、并培养。”
我问他在这两年间具体做了什么?岳回应说:“刚开始的那两个月里,我主要是与工人们一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时常驻守在工厂中,从未有过正常下班的日子。”
之后,他开始着手制定制度、流程和考核规定。大约一个月后,车间实现了正常运转。
接下来,他开始着重培养(工段长、班组长),让他们有更多的自去管理。
据岳透露,他现在每天都有半日空闲时间用来自我提升——他阅读行业信息、技术动态资料,自学企业管理等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是好呢?
岳表示:“我按照工作表现和群众基础两个维度来分类。”
一流不仅勤奋努力,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地完成目标。二流能严格执行任务,但缺乏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而三流则总是寻找借口,对于这样的,岳采取严格的考核机制。
如何评估的一流或二流水平呢?
岳解释道:“评估分两部分:一是客观的业绩考核,二是主观的群众基础评价。我们每个月进行绩效考核,年底进行总评。群众基础评价则是车间所有员工对进行打分。”
他进一步解释说:“群众基础对的工作至关重要。但评议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成为绝对的评价依据。如果一个的评议分数总是优秀,那可能表明他有老好人思想;如果分数过低,则说明综合能力不足;而评议分数在70-90分之间的是我重点提拔和培养的对象。”
管理的诀窍在于考核与评估
岳坚决推行末位淘汰制。他详细介绍了班组的评比机制:各工段每日根据生产计划给各个班组打分,每月进行综合排名。第一名获得奖励,第二名无奖惩措施,而第三名则需要罚款。
通过这样的强制排名机制,各班组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所有都实行强制末位淘汰制。如果某班组长年底累计排名倒数次数达到一定标准,将面临下岗的命运。新的班组长则由班组成员推选或毛遂自荐产生。这样的管理方式确保了公平性,让大多数员工感受到了公正。
管理永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end-